他是我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曾制出我国首根合成纤维
图说:郁铭芳院士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中国合成纤维工业的开拓者,我国著名的化学纤维工程技术专家,东华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郁铭芳同志,于2020年4月12日12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从参与研制并纺出我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到第一根国产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从组织领导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研制,到主持“丙纶喷丝直接成布”项目等,60多年来,郁铭芳院士用一个个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人穿衣问题和国防战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坚持立德树人,年过古稀仍为本科生授课,并捐资钱宝钧教育基金,勉励同学们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化纤强国而读书,为我国化学纤维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纺粘法非织造布“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等20余个奖项,纺织工业部“先进工作者”、上海纺织工业局优秀党员、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他是一个纤维人,推动中国实现从“化纤大国”到“化纤强国”的跨越,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梦想。60多年来,他致力于化学纤维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率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用一项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为百姓为大飞机“织衣”,为国家为人民奉献毕生。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郁铭芳。
1927年10月3日,郁铭芳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中学时,“像变戏法一样”的实验课,让郁铭芳领略到了化学的奇妙,也牵引着他走向化纤研究之路。
图说:郁铭芳一生研究化纤,解决国人穿衣问题
1944年,郁铭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吴大学化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谢绝了去台湾石油化工厂工作的机会,投考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不久,调至上海第十七棉纺厂化验室。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是年4月,郁铭芳向组织递交了“技术归队”申请报告,表达了想要从事化学纤维研究工作的愿望。1957年11月,上海纺织工业局从企业抽调11名技术人才组建化纤筹建处,郁铭芳位列其中。
1958年3月,郁铭芳进入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卡普隆(后称“锦纶”)研究小组,边干边学,不舍昼夜查阅资料,还想方设法搜集国外研究设备图纸。经过不懈探索,1958年6月,研究小组利用土设备纺出中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
在没有研制出国产锦纶丝之前,我国军用降落伞材料全靠苏联供应。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停供应原料。南京513厂党委书记亲自赶到上海合纤厂请求尽快生产出适用于军用降落伞的锦纶丝。
“这个的确有难度,但我们当时有信心,相信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为了使国防军需不受“断料”威胁,郁铭芳和团队凭着这股不屈精神,于1960年11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此后还研制出一系列国防军工用的锦纶特品丝,国防装备从此用上“中国丝”。
碳纤维是一种强度比钢高、密度比铝小的高性能纤维材料,主要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发达国家对此实行技术封锁。为加强国防力量,1969年,国家科委、国防科委等部委联合给上海合纤所下达了碳纤维研究任务。正在“牛棚”接受“思想改造”的郁铭芳得以参与领导碳纤维研究工作。
为了使研究紧跟国际前沿,郁铭芳通过深入了解分析国内外碳纤维研究情况,决定从研制聚丙烯腈长丝突破。他在国内首次采用了二甲基亚砜法制取原丝,攻克了碳纤维预氧化关键技术,为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等部门为表彰郁铭芳在国防建设中的贡献,先后授予他“国防军工协作配套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95年,郁铭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怀着培养化纤人才的愿望,2001年他来到东华大学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给本科生开设“材料导论”“材料方法学”等课程,常常教育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风。为激励学生崇德向善,郁铭芳为东华大学钱宝钧教育基金增资24万元,奖励品德优良的青年学子。学院多次建议他将其设为“院士奖学金”或“郁铭芳奖学金”,均遭婉拒,因为他对青年学生的关心,求的不是名。
在郁铭芳的候选院士推荐表上,写着这样一段评语:“为人谦虚,待人诚恳。对科学,保持高度。为人处世,保持低调。”20多年后,读来仍肃然起敬。2002年,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的郁铭芳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过去的50多年里,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