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老铁路人的38年坚守:与新中国同龄见证铁路发展变迁

从时速仅有数十公里每小时的绿皮车,到如今时速普遍三百多公里每小时的高铁,从轰鸣声震耳、冒着黑烟的蒸汽机,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再到如今的“复兴号”动车组,在近40年时间的坚守中,与新中国同龄的老铁路人张新校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变迁。  

从时速仅有数十公里每小时的绿皮车,到如今时速普遍三百多公里每小时的高铁,从轰鸣声震耳、冒着黑烟的蒸汽机,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再到如今的“复兴号”动车组,在近40年时间的坚守中,与新中国同龄的老铁路人张新校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变迁。
1949年3月20日出生的张新校是上海铁路局宁波车务段的一位退休铁路人,自1971年从部队退伍进入铁路系统后,从装卸工、钳工、扳道工到党委干事,在铁路系统工作的几十年里,随着滚滚改革浪潮,他以一名基层铁路人的视角诉说着变迁的故事。
1971年11月,是张新校正式开始上班的时间。
“在铁路上班,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回忆起初入职场的场景,张新校的脸上挂满了微笑。那时的杭州铁路分局绍兴车务段管辖着18个站,从宁波洪塘乡到柯桥站,绿皮火车一路轰鸣。
“萧甬铁路是一条繁忙的铁路干线,出行的民众带着大包小包往往挤不进火车,我们经常将旅客推上车。”张新校解释道,当时的铁路班列并有那么多,但出行的旅客却已显现出日益增加的势头。
铁路装卸工是张新校接触的第一个工种,也是他记忆最深的。
据介绍,铁路装卸工作,主要是指在铁路运输的货物在车站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包括所有铁路运输的笨重货物和散堆装货物的装卸作业。
以煤炭运输为例,彼时,装卸工人需手动装煤,一身煤泥是常事。而今,采用自动化机械,只需在控制室操作,卸货作业速度大大提高。
“70年代、80年代,客货不分家的绍兴站,环境脏乱差。而货物属于半机械化运转,需要装卸工搬运货物。”在他的记忆中,装卸工爬高卧低,白天与黑夜经常颠倒,劳动强度非常大。
“客货分开后,我们目前有90趟过境货运班列。”宁波车务段原绍兴货运站站长阮支越告诉记者,20世纪来,该站陆续更换最新的装卸设备,装卸效率大幅提升,“装卸作业从半机械化前进到机械化模式。”
从装卸工、钳工、扳道工到党委干事,张新校的足迹遍布了铁路系统的各个工种。也正是基于此,让他对铁路有着更为全面的感悟。
在张新校的脑海里,春运是铁路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从通宵打地铺排队买票、“黄牛”抢票、人工剪刀检票到如今移动支付、外卖服务、“刷脸”进站……诸多改变让民众的春运体验不断升级加码。
张新校说:“春运见证了中国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改变了民众‘衣食住行’的方式,过去纷纷扰扰的春运场景也成了历史。”
的确,春运的变化折射出当前民众的生活步伐不断前进,也折射铁路交通的与时俱进。
“家在一个个春运中繁荣,国在一次次春运间富强。”张新校直言,在某种程度上春运也反应出了中国的发展速度,“运”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70年前,从宁波到杭州,没有直通车辆,交通不便。70年后,不到一小时的高铁里程将两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通“一小时交通圈”。
“70年代的列车车速在60公里每小时左右,而如今的复兴号最高时速可达400公里每小时。”在张新校看来,时速的变化也足以展示铁路交通的“质变”。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从1949年的2.18万公里增长到2018年的13.1万公里以上。据预测,中国到2020年铁路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实现3万公里。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时代楷模”张玉滚:愿做一轮明月 照亮山村孩子的路    下一篇 石艳:兢兢业业 锐意进取 创先争优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