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拓宽乡村振兴的“来钱道儿”
与某驻村“第一书记”相谈,他最大的难处就是,谋划振兴的钱从哪里来?发展产业需要钱、脱贫攻坚需要钱、村容村貌改善需要钱、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钱……每天他都在绞尽脑汁地破解资金瓶颈,眼睛盯在乡村振兴的各种政策上。
乡村振兴的确离不开先期投入,但“来钱道儿”并非一条,就看你如何放开眼界去拓展了。
钱从优惠政策中来。我国历来重视“三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特别是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来,各种专项补贴、以奖代补等政策更是源源不断。享受同样的“阳光雨露”,有的把钱“捆起来花”,有的招来投资、引来贷款,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钱从各级信贷中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信贷环境越来越宽松,倾斜度也越来越高。所以,一是要选好项目,吸引贷款;二是要健全信用体系,让诚实守信者优先获得贷款;三是要抓紧对土地、宅基地、林地等确权颁证,解开贷款抵押死结。
钱从盘活资产中来。在许多乡村有大量农房、宅基地、“四荒”等资源闲置待开发。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已逐步放开这些资源的使用限制,各村或可以把进城农民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等盘活,或可以开荒造地再出让造地指标,或可以把闲置的房屋向社会开放出租。如此,大量“死资产”就变成了乡村振兴的活资本。
钱从引入社会资本中来。乡村振兴是举国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使乡村成了社会资本流入的洼地。对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土地用途不改变的前提下,铺路搭桥,让社会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钱从“众筹”中来。众人拾柴火焰高。对于效益好的产业项目,不妨动员村民入股,也可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达成“村兴民富”的双重效应,还要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在投资创业上的巨大潜力。
乡村振兴,虽“来钱道儿”很多,但不能头脑发热,要谨防债务风险。总的原则就是,优先上马关键性产业项目,特别是对脱贫攻坚起决定性作用的项目。至于其他,得坚持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切忌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