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钻研“基因检测”为病患“量体裁衣”
“基因检测”技术已成为当下一大热门趋势。王东从业十六年来,主要负责基因检测相关试剂的研发工作。他带领公司团队不断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检测试剂盒”,指导患者靶向用药;紧跟基因检测前沿应用技术,探索比影像检查更早更快发现人体肿瘤的检测方法。凭借脚踏实地和不懈钻研,他先后荣获上海市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然而,技术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基因检测为疾病预防和诊治带来曙光,随之而生的,也有技术被滥用造成的隐忧。来听王东博士讲述如何科学地运用基因技术给病患带来福音,以及如何躲避基因检测的误区。
“防病于未然”是人类医学的理想境界,这也是王东的理想和目标。作为基因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的核心人物,王东2002年加入公司,重点研究通过先进分子诊断学原理进行病症前期检测,分析患者的基因差异,为提前介入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现任公司研发部经理。2012年在公司支持下,王东创新工作室成立,专注于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取得多项研究成果,2015年获评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王东的脚步一直紧跟国际分子生物学运用领域的最前端。2014年6月,他带领团队研发的“KRAS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注册认证并实现产业化。通过一个反应管,能同时检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这个基因的12种不同突变类型。检测结果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滥用。之后通过不断地优化改进,他把检测的灵敏度从5%提升到0。1%。此后,在相关研究中他了解到,人类肿瘤的发生与DNA甲基化的异常有关,而且在肿瘤临床诊断之前,就可检测出特异基因的甲基化异常现象,这对肿瘤的筛查和风险评估、早期诊断、分期分型、预后判断及治疗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于是从2014年开始,王东首先将目标人群瞄向了脑胶质瘤患者。“这种癌症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结合甲基化相关指标,如果患者呈现阳性检测结果,那么用药效果会很好。目前公司已经跟医院合作完成几千例样本的临床实验并申请专利,不久的将来就能向市场推广。”
今年伊始,王东又带领团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早期肺癌的检测。“患者一旦发生癌症,等检测出结果往往已经是3到4期了,治愈效率并不高。在癌症早期甚至是发病前,人体内会产生特异抗体,我们想通过基因检测预知患病风险并干预治疗,这可能会比影像检查提早3到4年发现癌症。”得知英国诺丁汉大学与Oncimmune公司合作研发的相关血液检查技术,已经能检测无症状患者的肺癌,王东立即向公司提出新课题,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开展合作。在他的建议下,公司出资1000万英镑引进专利和技术。现在王东团队正在加紧国产化,研发出更适合亚洲人体质的产品。他举例道,“现在很多人检测出肺部有结节,是不是会发展成为癌症?在难以判断的情况下,患者往往就一刀切了,事实上很多人并不需要做手术。如果针对这部分病人进行基因检测,肺癌的有效检测率有望达到80%-90%。”
现在市面上基因检测机构很多,面对一大堆报告结果,普通人往往摸不着头脑。这时候,王东就成了朋友圈里的科普专家。“一个朋友的妻子怀孕了,到医院做基因检测,查出胎儿的性染色体多一条。”王东建议重新做一次检测,没想到结果依旧如此。“凭借现在的基因技术,能通过母体血液检测把母亲和胎儿的基因区分得很清楚,结论一般不会出差错。”考虑到胎儿已经6个多月了,王东建议要尽早决定。前几天,又有朋友拿来亲人的癌症检测结果,急匆匆找到王东,“报告里一个基因显示有突变怎么办?”王东宽慰朋友,该基因可能跟发病原因有关,但没有必要太纠结突变问题,目前要做的是专注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
几年前王东曾经接到一个电话,一位焦虑的孕妇询问公司能不能提供胎儿自闭症的检测服务。这位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是自闭症儿童,因此她特别担心第二个孩子生下来也会患有自闭症。此前她在医院里做过了几乎所有的检测项目,结果都正常,可是她还是不放心,希望能通过基因检测进一步确认。王东说,特别能够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情,自闭症儿童几乎不与外界交流,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亲人体力和精神上的负担。王东在电话中耐心地跟她解释,目前对自闭症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任何一项检测能够准确预测胎儿是否会患有自闭症。他结合真实的案例来缓解这位准妈妈的忧虑,告诉孩子妈妈最重要的是安心休养,而不是整天找人做基因检测。通过电话里半个多小时的耐心交流,王东终于让这位妈妈释怀了。“能够为别人提供解释和帮助,让他们安心,自己也感到很有意义。”
长期从事基因检测方面的研究,王东从不为推销产品去忽悠别人,而是基于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客户提供最科学合理的检测建议。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基因检测”炙手可热。市面上常有人把基因检测功能说得天花乱坠,还有的宣称能检测儿童是否具有某方面的天赋。王东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基因检测项目只适用于某一类特定人群,不能推而广之,否则就会导致基因检测的滥用。
王东表示,现在一些基因检测项目内容很多,有时一次测试100多个基因,报告结果让人眼花缭乱,而医学解释环节却是跟不上的,这反而让检测者没办法消化,造成精神上的负担。“尤其是一些患病风险的检测,测出来有风险,又暂时没有发病,也不能给出预防方案,让测试者的生活徒增压力。”王东告诉记者,自己的团队也开发过一些有关体质代谢的小检测,比如检测酒精、咖啡的代谢功能,检测心脑血管功能、锻炼与减肥的关系……“开发这些项目是为了帮助员工更了解自己的体质,以及如何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从更积极的方面提供引导。”
另外,市面上还有一些针对天赋基因的检测,提出每一个人的天赋基因的编码序列是不一样的,自称可以通过分析天赋基因,发现每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天赋,从而因材施教。王东表示,也遇到过朋友的小孩进行基因测试后,让他帮着解读报告的情况。“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其实检测的基因位点非常少。只根据3到5个位点的差别,就断然下结论,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王东解释,检测结果后往往附有参考文献,仔细查看该论文就会发现,原始试验中,有天赋和不具有天赋的两个群体之间差异可能是非常小的,不能以此来预测孩子的未来。他向记者透露,他曾经将自己基因样本提供给某机构做了所谓的全套测试,检测包含遗传病,患病风险,癌症发病率,体质、身高、视力,音乐、体育特长等项目。看完其中一项患病率结论,王东直呼不靠谱,“报告里称我患多动症的风险偏高。而我从小性格就很安静,情绪也比较平稳,做实验更需要长时间的专注,怎么会跟多动症扯上了关系?可见类似检测的科学性有待商榷。”
一直以来,因为基因里包含了个人和亲属身份、亲缘关系、遗传信息、生理和疾病信息等大量内容,关于基因检测暴露个人隐私的话题、争议也不断。与王东博士一番探讨,他提醒,即使测试者只去检测几个基因位点,检测机构还是能获得测试者完整的基因数据库。事后样本会不会被用于其它研究里,有没有泄露风险都很难说,检测者还是应该谨慎对待。在检测送样之前,消费者最好能留意相关权益,比如样本的回寄、销毁、保存期限等条款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