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官变“村官”,他用13年在“第二战场”再建新功
吴惠芳看望村里孤寡老人。
走进有“华夏第一钢村”之称的永联,一幅水乡小镇、花园工厂、现代农场、文明风尚融为一体的现代乡村都市画映入眼帘。难以想象这个名叫永联的乡村在1970年围垦建村时,竟是一个在苏州地图上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到的贫困小村。
“一个好书记,带领一个好班子,落实了党的好政策”。简短的一句话,便总结了永联村四十多年来从小到大、从穷到富、从乱到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带领村民在荒凉江滩上创造奇迹的“好书记”,就是村民们亲切挂在嘴边的这对父子:“老吴书记”吴栋材和“小吴书记”吴惠芳。
“老吴书记‘富’了我们的口袋,小吴书记‘富’了我们的脑袋。”这是村里口口相传的“金句”,也是吴栋材和吴惠芳父子俩带领村民逐梦小康的真实写照。其中这位“小吴书记”,就是由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评选出来的20位“最美退役军人”其中之一——吴惠芳。
吴惠芳1980年考入南京炮兵学院,从此开始了25年的军旅生涯,参加过边境作战和九江抗洪抢险。2005年9月,因家乡父老的召唤,他从驻杭州某师政治部主任岗位自主择业,回到永联村做了一名村官。
老吴书记带领大家致富以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问题也越来越尖锐:村企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他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这时候,眼光深远的老书记把目光锁定在了有着丰富的军旅经历和管理能力的二儿子吴惠芳身上,老书记找他谈了很多次,几次诚恳地对他说:“村里很需要你。”
对于父亲的请求,吴惠芳开始是不同意的。如果说,回到农村,只是意味着苦和累,那么对于这位出色的军队师职干部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真正让吴惠芳难以割舍的,是待了20多年的部队。吴惠芳热爱部队,热爱国防事业,不管是生活、工作、学习,他都早已融入了部队。
后来,“父亲对我说,你在部队是干实事,去农村也是干实事,而现在,农村更需要你。”吴惠芳回忆道,“父亲挂到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官大官小都一样,官再大也是为老百姓做实事,官小也是为老百姓做实事。不帮老百姓做实事你也搞不下去。他就是这种想法,所以1986年镇上找他去当党委书记他也没去,他就是想把村子继续建设下去,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父亲的这些话,点燃了吴惠芳内心奔涌的战斗热情。他想,为村里老百姓做点实事,带领大家一起过上美好生活,这不就是当兵打仗、保家卫国的目的吗?在45岁时换一个陌生的环境,到一个曾经有过梦想的一个地方,作为“第二战场”再次兑现自己的价值,检验自己的人生,有什么不好?
静下心来想想,吴惠芳理解了父亲。为了年迈的老父亲,为了永联村的一万多的村民,本来有更大晋升空间的吴惠芳,选择了更需要他的永联村。
从师职干部到普通村官,对于吴惠芳来说,有“变”,也有“不变”。变的是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角色的转变。回到村里,吴惠芳的工作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前在部队,吴惠芳打交道最多的,是干部和领导,而回到家乡后,就变成了与普通村民打交道;变的是工作内容。
吴惠芳说:“现在做的都是很具体的事情,不像以前在领导干部岗位上,抓的都是大方向,而现在要重新回过头去做这些具体的事。”除此以外,他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作为一位师职干部,吴惠芳在部队受到官兵拥戴,而到了农村,“老百姓拍拍你肩膀,来了谁都是你的领导。”吴惠芳笑着说。
不变的是考虑问题的高度。部队养成的从全军高度思考问题,着眼于长远的思维方式让吴惠芳对村里的工作能够及时适应并得心应手。“我到村里工作,能够及时适应并得心应手,就是得益于部队25年的培育、磨练。遇到哪怕棘手问题的处理,都是部队培养和积累的。”
回到村里以后,永联应该如何建设?对于这些战略性问题,吴惠芳会长远思考和规划。2005年10月,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他研读文件,吃透精神,结合永联实际,起草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联的决议》,明确“六个化”的总目标和26条具体指标,作为永联现代化建设的“作战想定”。
2013年,为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他又将“六个化”发展为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的“美丽永联”建设标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战略目标一一按时实现。
不变的是军人特有的战斗意志和吃苦精神。吴惠芳说:“苦都一样,部队很苦,有些地方更苦,抗洪不苦啊?训练不苦啊?农村也苦,但是农村的苦在于一些复杂的、具体的、琐碎的矛盾交织。”
中国小康之难,难在农民小康。师职干部难当,但带领11000个村民走上城镇化的道路也绝非易事。当上村书记以后,如何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带动永联发展起来?部队的“理论换装”是吴惠芳交出的时代“答卷”。
为了尽快完成这种角色转变,吴惠芳每天用4个小时的时间学习农村工作的理论、农村的政策法规。他说:“农村的政策很多,每个时代的政策都不一样,很多涉及农民土地利益的问题都要学习。”就这样,吴惠芳为了把农村政策法律吃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一本本关于农村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书被他翻到卷了边角。
现代化的永联小镇拔地而起,而要将村民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生活方式转变过来,这场“硬仗”很难打。他回忆,刚住进去以后,农民常在空隙的景观带里种小葱;把园林公司里的枯树枝捆成柴火放到家里;用铁皮桶做成炉子,到了白天抬到楼下去烧开水;为节约用水,村民早晨起来骑着自行车到五百米外上卫生间;扛着拖把到景观河里洗干净等等。“村民们艰苦朴素的思想是有的,但艰苦朴素的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吴惠芳说。于是,他就开始想各种办法引导大家艰苦学习、艰苦创业,告诉大家“苦皮肉的时代过去了,要在幸福当中创业。”
吴惠芳回到村里以后,不断提高村民的文明素养,文化程度,就业能力,制度上,他组织修订了文明家庭奖的内容,用考核的办法引人向善,更多地把读书、学习、遵纪守法与时俱进地调整到文明家庭奖的修订中去;设施上,他组织修建了图书馆,阅览室和用来文化娱乐的文艺团队,注册成立社会组织如惠民服务中心,跟大中专院校联合办班,办农民院校,提高村民的素养、生活和工作能力等等。除此以外,吴惠芳还十分重视基层民主,在吴惠芳的带领下,永联村形成了民主协商议事的科学办法:代表大会议大事,议事团体议难事,楼道小组议琐事,媒体平台议丑事。
走进永联村,让记者印象深刻的,除了永联秀美的现代乡村风景,还有乡亲们对这位“小吴书记”的感情。将一个草根型的乡土农村打造成中国乡村治理的“模范生”,吴惠芳工作上的辛劳是难以想象的。
而这位忙于村务政务又兼任全国人大代表的村书记跟乡亲们的感情却如此亲近,吴惠芳的“秘籍”是什么?实际上,吴惠芳并没有刻意去拉近与乡亲们的感情,他只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帮老百姓办实事上。
在村里头,不管什么人,什么事,只要找到吴惠芳,只要是合理诉求,他都会帮忙一一解决,不合理的诉求也会派人到村民家里解释清楚。这么多年来,吴惠芳的电话号码从来没变过,老百姓都知道。家里漏雨了,路边的牌子撞倒了都会给他打电话,老百姓找他办的事他也记不清有多少。
他回忆说:“有天我要到农贸市场去看看,还没到,一位女同志很远冲过来,一走到面前后马上她就跟我讲,小吴书记我要谢谢你,谢谢你帮了我。”
面对这位村民的感谢,吴惠芳竟一时想不起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女同志激动地说道:“谢谢你帮我安排的工作,现在我女儿也很好,我们一家都很好。”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像这种于乡亲们值得铭记一辈子的事,于吴惠芳却早已没了印象,因为他帮老百姓解决的事情太多了。
作出这个选择,吴惠芳作出了很多牺牲,他放弃了心中热爱的部队,也放弃了对于家人应有的陪伴。当他选择转业的时候,老婆孩子原以为能够安安稳稳过上家庭团圆的日子,不曾想到,吴惠芳却又一次离开了她们,走得更远。“原来以为转业后可以在家经常陪陪她们,但没想到尽管转业了,我到永联以后,仍然是个‘听筒’里的爸爸。”
服务老百姓,在永联干很辛苦的,吴惠芳表示老百姓信任他,称呼他的时候,看到他的眼神是一种期待和信任,他觉得就够了。
从军官变成“村官”,吴惠芳在很多人的不理解中,以13年的奋力拼搏,找到人生答案:真正的战士,战场上是一把制胜钢刀,在建设家乡的“第二战场”,同样可以立马横刀、再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