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日本专家传授果树技艺,15年结出“中日友谊果”

年近七旬的成田束敏在这条中日交流的大道上,奔波往返了15年。15年间,他28次来到昌平,修剪示范、指导技术,而这些示范树现在也成了果园的标杆,是果农学习的样板树。

image.png

崔村镇西辛峰村的果园内,成田束敏现场示范如何为苹果树剪枝。

头顶鸭舌帽,身披冲锋衣,戴副金丝边眼镜,腰别定制的天寿锯和修枝剪,这是日本专家成田束敏在果园工作的标配。前段时间,成田先生再次来到北京昌平区的苹果园,修剪示范、讲解技术、传授理念、增进友谊,这已是他连续为昌平果农无偿授课的第15年。

“您瞧,最顶上那个分叉的枝,不会再长新芽,可以剪掉。”“这里的果树种得太密,相互之间打架,可以考虑间伐移栽。”冬季,正是苹果修剪枝条的关键时期,成田束敏在崔村镇水榭苹乡果园内边讲解边示范,果农邢军频频点头,“我们每一步都要加强细节、细节、细节。”他连用三个“细节”,既表达对成田先生的尊敬,也在为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打气。

邢军的感受如此深刻,源于两个月前的一次日本之行。2019年10月,由昌平区园林绿化局以及邢军等果农组成的果树交流团前往日本青森县板柳町考察学习,而板柳町正是成田束敏的家乡,也被誉为日本的“苹果之乡”。

邢军忍不住向记者分享他在成田先生家见到的情景,一个个足有超过7两的红富士苹果挂在枝头,棵棵果树姿态挺拔宛若艺术品,精致的果园让大家赞叹不已,纷纷立志回去种出像成田先生家一样优质的苹果。

青森县位于日本东北,从那里往返昌平并不轻松。以这次日本之行为例,昌平区园林局耿军介绍,从北京飞往东京的航班约3个半小时,然后再乘坐新干线到青森县要3个小时,之后坐大巴车最终抵达板柳町还要1个小时。

整整一天的行程让一位青壮年尚且感觉疲惫,更何况年近七旬的成田束敏,而他在这条中日交流的大道上,奔波往返了15年。

其实早在26年前,成田的第一次中国行就是到北京昌平,他跟随当时的日本苹果种植专家石泽重信前来调研考察。2000年冬天,石泽先生突然身体抱恙,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将持续近10年的中日技术交流“传棒”给了成田束敏。成田一口应了下来,将这项任务视作己任,成为精神上的一脉相承。

然而,技术交流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刚开始的几年中,成田与昌平果农的分歧甚大,一方面果农的见识有限,见不到经济效益就不愿意更改原来的种植模式;另一方面,青森县和昌平区分属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气候和土壤有很大差异,技术要求也有区别,大家曾因主枝修剪长度到底是1米还是1.2米而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流的深入,果农渐渐熟悉了成田先生的矮化栽培模式,成田也因地制宜地对一些技术手法进行了调整。

15年间,成田束敏28次来到昌平,修剪示范、指导技术,而这些示范树现在也成了果园的标杆,是果农学习的样板树。在成田的帮助和指导下,昌平区也逐步制定完善了适合本地水土和气候的矮砧苹果密植技术体系。

为了表彰成田先生的突出贡献,2014年,北京市政府授予他“长城友谊奖”,这是外国专家在北京能够获得的最高奖项。

15年的时间,成田束敏与昌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今年果农们为他举办的欢迎宴席上,成田用中文写下了一首陶渊明的杂诗,概括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历程,“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而记录的本子,正是果农赠送的笔记本。翻开封面,则是一一用中文记下的昌平果农的名字,后面还用假名作了读音标注。

宴席即将结束,当听说有北京的媒体专程赶来采访时,成田先生突然起立,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请一定多多报道昌平苹果,因为它是最棒的。”语毕,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要带着乡亲好好干——一位安陆老支书的最后遗言    下一篇 郭毅力:38年献身雪域高原,他时刻把国家安宁挂在心头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