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载的守护,他是“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书”
46年前,他出生于西洞庭尾闾道水河畔一个清贫农家,久受水患之苦。
29年前,孩儿立志出乡关,他填下高考第一志愿: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
25年前,他归乡心切,与同窗挥手作别:“你去干三峡,我去搞洞庭,都是广阔天地!”
他以奔跑不休的姿态,将人生写成一本“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书”。
今年1月19日,他在东洞庭湖钱粮湖垸分洪闸工程的简易工棚里倒下,从此,浩渺洞庭再无君。
8月9日,他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他,是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总工程师余元君,一个将人生的注脚落在洞庭湖畔的湖湘赤子。
“1990年,适逢大旱,庄稼无收,深感中国农业之‘靠天’原始落后。我以优异成绩第一志愿考入天津大学水利系水工专业,希望能为家乡有所贡献。”当时的余元君戴着宽边眼镜、满脸朝气,他在一份自述材料中写道:“在澧水河畔,我悄悄地有了一个关于水的梦想。”
为了实现“水的梦想”,余元君日夜苦学,在结构力学、水力学、水力机械、水电站等专业课程上,几乎均取得了95分以上的出众成绩。
1994年毕业前夕,年轻的余元君和室友聊起未来。他说,自己志在专业技术,要当专家,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他还说,人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毕业后,他要回到家乡去,建设家乡,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出一份力。
余元君的家乡,便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这里,家连着堤,堤连着垸,垸连着河,河湖相连,水天一色,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湖区人民。
彼时,洞庭湖十年九涝,余元君毕业后,干的工作便是治理洞庭湖,这也正是他幼时的梦想。
他对侄子余淼说:“洞庭湖是灾害多发地区,有个洪涝旱灾,老百姓辛苦劳碌一年,可能会颗粒无收,其生活之艰难,你们没法感受。这种靠天吃饭的生存环境,总得有人去改变。而我就出生在洞庭湖边,又有改变这种环境的专业知识,这是我回来的动力,也是我的责任。”
让洞庭湖百姓摆脱水患,成为余元君此后一生的追求。
毕业后不久,余元君如愿进入湖南省水利系统。
然而,立志不难,坚守不易。
来自水乡,学成归来的余元君很快发现,接纳四水、吞吐长江的洞庭湖,其水系水情之复杂、洪涝灾害之频繁、治理任务之艰巨,远超他的想象,不少水利专家来洞庭湖考察都连连摇头。
工作第一年,余元君在写年度自我总结时,似乎颇有些懊恼:我自7月进院以来……力求将学校所学理论更好地结合实际,但是由于初次进行实际工作,许多东西脱离实际,脱离经验,需要加以改进。
从此,阳光下,风雨中,洞庭大堤上,出现了一个求索者的身影。
余元君在每年自我总结中记录下调研进度:
1998年,到澧县、岳阳、湘阴防汛一线,积累了一些经验;
1999年,出差101天,加班96次,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洞庭湖区堤防建设中的推广;
2002年,防汛期间参与株洲建宁闸和益阳特大秋汛的抢险工作……
在一次次参与防汛抗洪之后,余元君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写道:“每当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总是我们的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不少人回忆,这个年轻小伙子,走路飞快,湘音浓重。翻看余元君生前历年来在洞庭湖区调研的照片,他剪了个寸头,总是锁着眉头,中年后有些发福,走路时习惯一只手摸着肚子,一只手拍照,不论到哪,都背着或拎着一个硕大的沉甸甸的黑色公文包。
同事向朝晖说,余元君会随身携带《湖南省洞庭湖区堤垸图集》《认识洞庭湖》等工具书,走一段,就在图上做一个标记,在工作笔记本上记录一段文字。
认识洞庭,走近洞庭,一年又一年,洞庭湖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11个重点垸、24个蓄洪垸,都留下了余元君的脚印。
在他的办公电脑里,一幅幅洞庭湖水系、堤垸、工情、水情图片及说明,分门别类,整齐明了。
走进余元君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洞庭湖区水利工程图,向朝晖告诉记者,这张图,是余元君用来跟大家讨论分析问题时用的。
向朝晖说:“这张图不只是印在他的脑子里,更留在他的脚板底下。”
“工作25年,他至少有一半时间在洞庭湖度过。”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沈新平说。
期间,余元君持续葆有着25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奋战在洞庭一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在湖南省水利系统工作的人,很难忘记这个身材敦实的男人。
在他们的记忆里,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总工程师余元君,不是在洞庭湖区出差,就是在办公室加班。
“洞庭湖的每一项工程,都事关老百姓安危,保证质量,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2017年9月,全省河道修防工职业技能竞赛,余元君和优胜者合影。个子不高的他站在中间,略微抬起双臂,搂住身边两个年轻人的肩膀,满脸欣慰。
对不少同事,尤其是对进入湖南省水利系统的年轻人来说,平常余元君生性随和,关爱后辈,没有领导架子,听到玩笑话从不在乎,总是憨憨地笑。
但一旦涉及工作,余元君则立马换了另外一副面孔。
“他对工作的严谨和苛刻是出了名的。”谈及余元君,同事张伟至今仍心生敬畏。
他回忆,2012年,余元君带队重新查勘屈原垸西大堤堤防加固实施项目。冒着酷暑,踏过荆棘,余元君在实地调查大堤护坡后发现,招标设计阶段的护坡方案明显不符合实际。
“余总工的脸色立马凝重起来,指出方案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张伟说,“当时现场的所有同志面面相觑,不敢出声。”
湘阴县水务局副主任姚骞刚参加工作时,每一份审计报告,都要被余元君退回来修改四五次,他坦言:“余总工是我工作上最怕打交道的人。”
“我去看看”,这句话,余元君经常挂在嘴边。
华容县水利局总工程师张峰说,余元君到一线调研,从不急于听汇报、看材料,而是带上盒饭,先租一条小机动船,顺着支流河一直驶入洞庭湖,实地勘测沿途水文和地质情况,掌握了大量一手数据之后,才坐下来汇总意见、指导工作。
再艰难的环境,余元君也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去看看”,在一次查勘污水自排闸时,面对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涵洞,余元君依然这么说。他穿上雨靴,打着手电,便一头钻进漆黑的洞口,走出来后,腿部皮肤被污水浸泡出大片红斑。
翻看余元君生前的70余本工作记录本。字迹大多不甚工整,那是他在大堤上通宵达旦,初步制定出的一个个数据可靠的分蓄洪方案;那是他带队实地调研,实时快速记下的数据和可解决措施;空白处有不少简略的手绘图,是他在调研现场画下的洞庭湖区的地形、水系、防洪布局……
余元君常说:“洞庭湖的每一项工程,都事关老百姓安危,一定要认真负责,保证质量,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为此,他积累了大量资料。老一辈洞庭湖治理人的心得、国家在不同阶段的批复批示文件、水利工程专业课本课件、现代水利和智慧水利的思路与总结、工程设计和建设和管理规程规范……余元君的办公室,俨然一座“洞庭湖图书馆”。
2013年,余元君成为省洞工局总工程师;2017年,余元君开始分管省洞工局工程处,并担任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
余元君身兼三职,义不容辞地接过洞庭湖开发保护和规划的重任。
同事回忆,在食堂吃饭时,余元君常常是若有所思;走路时也常常紧锁眉头,仿佛有思考不完的问题。
高强度的工作和严格的自我要求,压缩了余元君的休息时间。对不少同事来说,在凌晨收到余元君的工作材料回复,并不是新鲜事。
2018年12月,余元君给同事们上了生前最后一次党课。他说:“老一辈的洞庭人,骑单车、划小船,用双脚丈量洞庭湖,用双手绘制工程图,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今天,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到了我们肩上……时刻记着,我们是洞庭人,要为洞庭湖谋长远。”
面对生他养他并让他奋斗了一生的洞庭湖,余元君比别人多一层感情,多一份顾虑。
余元君多次和同事讨论,之前,洞庭湖的治理规划都把工程放在首位,他主张,之后要更多地协调生态保护与治理开发的关系。
随着长江上游水库群的建设,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发生了新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对洞庭湖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破解洞庭湖治理这个命题的难度越来越大,余元君始终带头寻求答案。
同事向朝晖告诉记者,余元君有一个“坐在办公室管理洞庭湖”的梦想,他原计划今年1月从钱粮湖垸回来之后就赶往南京,与当地的水利和计算机专家一道,开发“数字洞庭”模拟水文系统。
尽管是科班出身,可余元君在前两三年的工作中还是明显感觉到,洞庭湖太复杂了,泥沙、河道、水环境等变幻莫测,大学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余元君觉得,要治理好母亲湖,必须首先俯下身去了解她、熟悉她、研究她。
吞吐长江,接纳四水,每年入湖径流量达3000亿立方米;湖区内大约有1000万人口、1000万亩耕地,需要大堤保安全、保生产……洞庭湖的每一组数据都事关治湖成效和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余元君大量收集治湖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办公室里的治湖书籍堆成一面墙,电脑硬盘里存的资料达上千个G。
洞庭湖的历史变迁,水旱灾害发生的规律,治湖的经验和教训,堤垸、水系的分布,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影响……各个维度的洞庭湖,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曾与他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向朝晖记得,余元君最常见的两个姿态,一是伏案翻书看资料,一是仰靠座椅想问题。
知行合一,他走遍了洞庭湖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226个大小堤垸
要真正了解洞庭湖,还必须“行走江湖”。在余元君1999年的工作日记里,清晰地写着,全年出差101天。正是这样的上下求索,让他走遍了洞庭湖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226个大小堤垸。
他对下属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治理洞庭湖。
他随身携带的《湖南省洞庭湖区堤垸图集》《认识洞庭湖》等工具书,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标记和文字,那是用生命在洞庭湖“打卡”的印记。
是的,他生命中的最后三天,也是在洞庭湖区出差,在治湖工程一线奔波。
年复一年,知行合一,余元君仅凭一支笔、一页纸,就能勾勒出洞庭湖不同区域的水系堤垸图、工程分布图,其速度之快、位置之精准、数据之翔实,令许多同行专家叹为观止。
省水利厅原总工程师张振全说,余元君是湖南最熟悉洞庭湖治理情况的几个专家之一。
湖区抗洪抢险,余元君总是奔赴现场出谋划策,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2003年,余元君开始主导洞庭湖治理规划的编修。这是一项直接决定整个母亲湖安澜与否的工作,他经常对同事说:“时刻记着,我们是洞庭人,要为洞庭湖谋长远。”
余元君编修规划,前期要走访、勘探,实施过程中既要为施工单位提供技术支撑,也要监督施工质量。遇到规划调整,他更是要在现场反复核实、比较。
省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主任沈新平说,10多年来,余元君参与和主持过的规划技术方案审查达500多场次,从已经完工的工程来看,科学性、合理性全部“过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