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崆峒区:牵住“牛鼻子” 过上“牛”日子

崆峒区南部山区的麻武乡同样有着养殖肉牛的传统,但一直以来粗放式养牛方式使得村民收入微薄。为带领全乡群众发展养牛产业,2018年11月,由麻武乡麻武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萌牛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像马畔山一样的颉岭村村民通过养牛摘掉了穷帽子。

“家里现在有22头牛,11头是母牛,母牛下牛犊,滚雪球发展,一年比一年赚得多,日子也一年比一年过得好!”阳春三月,在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颉岭村,贫困户马畔山在自家的牛棚前介绍起自己的致富经。

从养牛用来耕地,到养牛用来赚钱,马畔山的致富路起初走得并不容易。

颉岭村是峡门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子,山大沟深,76户农户分散在13个梁峁沟壑里,耕地散落在七沟八梁上,村路狭窄崎岖、雨天湿滑泥泞。村里人种地靠牛,拉水也离不开牛,素来有养牛的传统。但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生活很贫困。

经过广泛调研摸底、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崆峒区、峡门乡政府决定削山头、造平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颉岭村于2016年在3个安置区整体搬迁,76户农户得到集中安置。安置区新建了3个肉牛集中养殖小区,配备了牛棚和青贮池。

马畔山搬入安置区,开启了新的养牛之路,他把现有的两头牛牵上来,又在5万元精准扶贫资金支持下添了几头牛。“每年下个牛犊还有500元的奖励,咋能养不好!”2016年他家成功摘下贫困帽。

像马畔山一样的颉岭村村民通过养牛摘掉了穷帽子。目前,全村肉牛存栏达800多头,舍饲养羊500多只,人均畜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为了扩大牛产业,去年村里成立了利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帮助大伙对接市场,防止牛贩子压价。去年牛卖得好的村民卖一次收入十几万元哩!”颉岭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成自豪地说。

无独有偶。崆峒区南部山区的麻武乡同样有着养殖肉牛的传统,但一直以来粗放式养牛方式使得村民收入微薄。为带领全乡群众发展养牛产业,2018年11月,由麻武乡麻武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萌牛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养牛种饲草需要大量劳动力,麻武村是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全乡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子,所以合作社由我们村牵头成立。”麻武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韩爱军介绍。

合作社的建立,让牛产业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探索出更多方式。 “合作社吸纳村民以资金入股、肉牛入股、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入股合作社,将最大利益让给村民。去年首次分红,为全乡43户资金入股的贫困户分红5.6万元。”韩爱军说,合作社还吸纳东西扶贫协作资金140万元入股,按照6%的比例为乡里7个贫困村分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崆峒区在发展牛产业中全力破解发展瓶颈,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走出一条“养牛能挣钱,脱贫不用愁;母牛养得好,小康路上走”的牛产业扶贫新路子。目前,牛产业已覆盖全区17个乡镇252个村,牛饲养量达到19.2万头,出栏9.1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以上。 从2017年到现在,全区有3124户贫困户依靠养牛实现了脱贫,占全区脱贫户总户数的28%。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乌镇创投地理 旅游小镇借力互联网新生    下一篇 记者手记:三个故事中的江西经济新变化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