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大铲海关:伶仃洋上守国门

每次出艇,经常会熬一整夜,甚至一两天。由于频繁跳帮查船,缉私队员身上留下的瘀伤更是数不胜数

大铲海关缉私人员出海执行缉私任务。关 轩摄(人民视觉)

这是全国唯一一个设在无固定居民海岛上的政府机构。直到2010年,岛上还无水无电,淡水靠从陆地运输,用电靠柴油机自发。岛上的办公场所十分简陋,几栋宿舍楼新旧不一,最老的一栋甚至建于60年前。

这也是全国最大的内地来往港澳小型船舶中途监管海关,承担着全国80%的中途监管任务,海上查缉走私数量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一。

这就是守卫在珠江口伶仃洋面大铲岛上的大铲海关。早在清光绪25年(1899年),清政府就在岛上设立了海关机构。1949年11月,大铲岛解放,这里有了新中国的海关。64年来,一代代海关人在艰苦环境中守卫着新中国的南大门,奏响了时代奋进的高昂旋律和豪迈凯歌。

永不落闸的关口

从广州出发,沿广深高速公路向南,两个小时后,到达深圳前海经济区妈湾港,远远的一座小岛进入视野,这就是大铲岛。换乘用退役缉私艇改装成的简易船,劈波斩浪,十几分钟后,大铲海关浅蓝色的办公楼,终于出现在记者眼前。

大铲岛扼守珠江口咽喉要道,距香港仅6海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里是来往港澳小型船舶进境的第一关和出境的最后一关,是海关监管的最前哨和最后一座堡垒,是珠江口中途监管任务最重的海关。

大铲岛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四面临海,风大浪急,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今年9月,台风“天兔”来袭,巨浪滔天,冲垮了道路,吹倒了大树。他们辛苦搭起的角亭、石凳,都被吹得无影无踪。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不能怨天尤人。要在心中树起精神的丰碑,用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英雄气概,勇敢承担起为国把关的崇高使命。”2009年上岛、任大铲海关第十七任关长的广战动情地说。

走进大铲海关的监控室,巨大的监测屏幕映入眼帘。利用GPS监控系统,海关将进出境船舶的行踪掌握得一清二楚。

作为广州海关的下属海关,大铲海关担负着广东、广西等6个省区66个口岸来往港澳小型船舶的中途监管和珠江口缉私任务。以前,由于大铲岛不具备运输船舶停泊条件,来往船只必须在海上停泊,海关关员上船查验,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艰苦不是借口,监管必须创新。”大铲海关副关长周恒说,2002年,大铲海关运用卫星定位技术,在全国海关率先推出“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改变了以往对所有船只都要登船检查的做法。2010年,大铲海关对系统完成全面升级,98%的船舶实现了不停船放行。

今年,他们又将船讯网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用于海关监管,进一步完善了小型船舶监控系统,监管更严密,通关更快捷。

2010年至今,大铲海关共监管小型船舶34.7万艘次,重点检查船舶7426艘次,监管进出香港商品占内地对港贸易总量的25%以上。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大铲是珠江口上永不落闸的关口。

海上缉私的先锋

大铲海关扼守珠江口,是海上缉私的主要战场。早在1957年,大铲海关就查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海上走私船。近3年来,大铲海关查获各类案件843宗,涉及香烟、洋酒、电子产品、资源性产品等,案值逾40亿元。

缉私行动多在深夜或凌晨,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

一天深夜,记者随大铲海关副关长兼缉私分局长刘海川出海巡查。

10月的珠江口,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危机四伏”。走私分子往往利用这样的时机,偷偷从香港运输商品入境。

果不其然。十几分钟后,一艘黑灯夜航的“渔船”引起了缉私队员们的注意:没有拖网、看不见渔民,存在重大走私嫌疑……刘海川立即指挥缉私队员拉响警笛,迅速用强光灯拦停“渔船”,要求登船检查。

从缉私快艇到嫌疑“渔船”,面对两米多高的船舱,海缉二中队分队长郑绮平一跃而起,第一个跳帮,三名队员紧随其后。天兵突降,船上的“渔民”目瞪口呆。

经过检查,缉私队员们发现船上共有三个船舱,其中两个是空舱,第三个舱内有暗格。打开暗格,一股强烈的油气味扑鼻而来:红油!这是香港才有的柴油燃料。走私行为确定无疑。最终查明:该船走私香港红油约15吨,案值11万元。

这样的海上巡查,大铲海关每天都要组织两三次,每年出艇数千艘(次)。每次出艇,经常会熬一整夜,甚至一两天。由于频繁跳帮查船,缉私队员身上留下的瘀伤更是数不胜数。

海面上,黑夜茫茫,缉私队员时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面对这样艰苦的工作,究竟累不累、怕不怕?

刘海川平静地回答:“要说不累,那是假的。但缉私是我们的职业,就如同医生习惯于手术、司机习惯于开车,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海上漂泊。”

亲情温暖的家园

在海关关员的宿舍前,有一面高耸的“大铲墙”,整齐地刻着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员的名字。每次出海执行任务,同科室的留守人员都会在办公室等他们归航;每次新人上岛,岛上全体人员都会在码头列队迎接;如果有人调岗下岛,全体人员更会列队相送,含泪话别。

如今,大铲海关共有干部职工182名,其中女同志26名。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感人的故事:

47岁的船员钟锦佳在台风夜加班转移缉私艇后,突发心肌梗塞,倒在宿舍再也没有醒来;副关长刘权由于留岛值班,没能和病重的父亲见上最后一面;刚刚26岁、却已经在岛工作4年的耿健飞,连续3次放弃了下岛机会,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大铲。

海岛上,1989年出生的女关员饶素芳年龄最小。2012年她初进广州海关就选择上岛锻炼。一年期满、二次分配时,小饶主动选择继续留在大铲。她说:“我喜欢大铲,这里有一群朝夕相处的大哥大姐,我很开心。”

近年来,大铲海关建起了简易篮球场、网球场等设施,岛上的业余生活更丰富了。广州海关也在努力改善大铲岛的交通条件,确保在岛同志每周下岛一次。大铲海关的建设和发展牵动着兄弟海关和地方政府,他们也及时送上了关心和帮助。

在大铲海关一楼大厅的墙上,有一行醒目大字:“勇于吃苦、勇于战斗、勇于奉献、勇于争先”。这就是海关人笑对清苦、不辱使命的坚定信念,也是奋勇进取、无私无畏的理想追求。

在烟波浩淼的伶仃洋,大铲海关永不停步,一路向前。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发哥”爱做科普,是“孩子进入科学殿堂的桥梁”    下一篇 “老胡”爱唠叨——新化县芷溪村第一书记胡星亮的一天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