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这个致富带头人,把自己的家改成“村议事堂”

八姑带头捐款并发动村民修路,促成扬美古镇逐步变成旅游景区,还将梅菜制作的市级“非遗”技艺、女儿钻研出来的五彩椒泡制方法无偿传授给村民,是村里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八姑一直把我们一家当亲人,我都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了!”

“我们同住一个村,我过得好,但是你过得不好,怎么能实现共同小康?所以多帮助你是应该的。”

面对杜建强的肺腑之言,八姑梁彩丽也道出了自己内心的初衷和使命。

本来,“八姑”只是梁彩丽家人和亲戚对她的称呼,因其在家中排行第八。但是,如今在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八姑”。

“叫她‘八姑’,是因为她总是为大家着想,主动做了很多好事。”八姑的好,杜华英也是深有感触,“我们喜欢她,希望跟她亲近。”

特殊的“监护人”

扬美村的杜建强,先天残疾,自幼就有智力障碍。成家后,杜建强家里三口人,夫妻二人均被鉴定为精神三级残疾人,而且住的房子是上个世纪修建的瓦房,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家庭生活非常艰难。

看到这种情况,八姑心里很不好受,想方设法帮助杜建强。

除了定期给杜建强送一些生活必需品,八姑还为帮助他申请了低保金、贫困户建房补助。

但是,按杜建强家的条件申请到的建房补助只有5万元,不够建房开支。八姑得知后,二话不说,自掏腰包赞助杜建强5000元用于建房子,并在建房期间为其忙前忙后,确保房子顺利建成。

“虽然我是从自家拿出钱来给别人用,但是我丈夫、儿子、女儿等家人都非常支持我。”在八姑影响下,家里人也以助人为乐,讲奉献、讲服务群众。“我女儿黄雪微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城市工作,而是回到我们镇上做社保工作。”

除了帮助杜建强建新房,八姑还与其帮扶人一起,为他张罗养鸡增收。2018年,杜建强一家住进了临江的新房子,同年8月顺利实现脱贫。

“因为八姑主动照顾村里特殊贫困户的饮食起居,大家感动之余,称她为特殊的‘监护人’。”扬美村村支书杨伟洪说。

2018年10月,以八姑为阿龙的妻子阿芬治病为题材,由广西笑星杨建伟创作表演的小品《八姑治病》登上中央电视台,展现了当代农村基层共产党员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真我风采,也打响了“八姑”的名号。

“能帮就帮”的热心人

“作为一名党员,作为村委委员,对于群众的疾苦,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忙脱困减贫。”接受采访时,八姑总是笑口常开,黝黑的皮肤、飞快的语速都映衬出她那铿锵有力的个性。

在扬美村,八姑的身影总是风风火火的,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但她丝毫没有享清福的意思,因为闲不住。“远亲不如近邻。在同一个村子里,我们就是一家人,就是亲人,能帮就帮!”这是八姑喜欢说的话。

虽然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但八姑的思维一点也不比年轻人落后。

“我的微信里有几十个微信群,这个作用可大着呢!”原来,八姑的微信成了扬美村农副产品的“代销点”。

扬美村的村民有种植玉米的传统,玉米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2018年4月,扬美村的玉米进入采摘期,但因天气、交通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地客商收购玉米的价格压到每斤0.35元,还不愿意来村里收。

“玉米丰收却不好卖,这可急坏我们了!”村里的杜华英是贫困户,本来她指望卖掉地里的几千斤玉米,可以缓解家里因学致贫的窘况,但是辛苦种出来的玉米眼看就要烂在地里。“又下雨,又没人来收,时间一久肯定就糟蹋了!”

“扬美村种植玉米的农户众多,种植面积达到300亩,玉米卖不掉,这可是大问题!”八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十几岁就开始通过步行、坐船、骑单车、坐火车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带动扬美6000村民吃上旅游饭的八姑没有坐以待毙,她决定利用自身的人脉帮助大家打开销路。

“我出去接触的人多,现在又流行用微信,这个东西能向很多人吆喝,用来卖东西肯定可以!”说干就干,八姑开始在自己的微信群里发布村民待售玉米的信息,同时也发动村干、驻村工作队等积极推销。

由于八姑“声名在外”,她还自己组织玉米的外运解决交通问题,扬美村玉米滞销的局面得到打破。八姑通过微信平台帮助村民推销玉米达14万斤,而且价格提升到每斤1元至1.5元不等,其中包括9户贫困户的两万多斤。

“要是没有她,去年我的五六千斤玉米可真的就惨咯!”如今,杜华英轻松地说起去年玉米滞销的事,心里满满的是对八姑的感激。“她还帮我们在微信卖花生油、五彩椒、梅菜等等,大家都说她好!”

2018年,苏翠柳、潘清龙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来到扬美村工作。由于扬美村村委场地狭小,不能全部解决驻村工作队员的住宿问题。八姑将自己空置的房子打扫干净,热心地邀请苏翠柳住到自己家里。

扬美村村委没有食堂,驻村工作队员的吃饭也成了问题。八姑和村委干部商量后,决定让驻村工作队员到她家里吃饭,解决伙食问题。

驻村队员上门吃饭的第一天,八姑杀土鸡款待他们,跟队员们说:“很感谢你们来帮助扬美村!我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以后就当这里是你们在扬美的家,一切按你们的习惯来”。

“这份温暖,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更安心地在扬美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苏翠柳说。

扬美的“扬美人”

八姑的好,很多人都知道。

八姑带头捐款并发动村民修路,促成扬美古镇逐步变成旅游景区,还将梅菜制作的市级“非遗”技艺、女儿钻研出来的五彩椒泡制方法无偿传授给村民,是村里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口袋鼓了,脑袋也要有进步。”2018年,江西镇党委策划建设扬美古镇“党建+旅游”党建示范点,八姑积极响应,并将自己家改成了“八姑议事堂”,成为示范点。

从此,“八姑议事堂”成了解决村民烦心事的“公堂”,也是江南区“逢四说事”基层协商机制的有效平台,对于提升村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平作用很大。

扬美村振兴街的一户人家,因宅基地划分存在纠纷,两兄弟关系日渐淡薄,妯娌之间相处不和。八姑知道后,亲自上门了解情况,掌握了双方矛盾的根源。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在村委的协助下,八姑将两兄弟的家人全部召集在一起,并邀请兄弟俩的近亲属和部分群众共同进行座谈。

在八姑的主持下,大家认真听取了兄弟俩多年来压在心腑间的积怨。随后,参加座谈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指出了双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并对矛盾的解决提出建议和意见。

旁观者清。在众人的相劝下,兄弟双方的态度渐渐有了转变。八姑抓住时机,再从老人的赡养和下一代的培养切入,渐渐唤起兄弟俩本是同根生的亲情。最终,兄弟俩相互道歉,妯娌也伸出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调解调解,全靠一张嘴,就看你怎么说。”说起调解,八姑也颇有心得。“我相信每个人的本性都不坏,可能只是因为一时的错误思想蒙蔽了眼睛,但是如果有人肯花耐心去唤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最近,八姑正在参与的一项工作,就是扬美古镇的文化保护,主要内容就是带队巡查,制止破坏古镇古物、无序化建设、妨碍文明旅游的行为。”江西镇党委宣传委员汪春玲介绍,因为有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和历史悠久的码头文化,扬美村才有基础成为旅游古镇,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些村民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扬美村落入古镇无序发展的“陷阱”。扬美村为了落实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战略政策,成立了扬美古镇文化保护理事会。

“在破坏古建筑、无序化建设方面,在打地基的时候就要巡查出来,及时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宣讲到位,劝服村民遵守规定。”自2019年5月初理事会成立以来,八姑就带队叫停了几户人家的违规建筑建设。“主景区里的建筑限高两层,其他区域是三层,而且外立面都要符合我们古镇的风格。”

其实,早在2013年,八姑就作为美丽乡村保洁队的队长,起早贪黑,带领大家将扬美村的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发挥表率引领作用,耐心劝导村民改变卫生陋习,使爱干净、爱美丽成了全村人的追求,村容村貌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村和万事兴。”这是八姑的理念,凭着一腔的热情和耐心,她成功调解乡村邻里大小纠纷近百件;她在村里、家里的一言一行都与她弘扬的礼让、和谐与善美等美德相符。扬美村因八姑这个“扬美人”而更美了。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八姑的坚持,获得了各方的肯定和嘉奖——“双学双比”女能手、妇女致富能手、“乡村最美大嫂”、“最美村干部”、“五好文明家庭”……2019年5月,八姑家庭被中华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其实我也想退居二线,让年轻人去做村里的工作。”八姑说,“我已经五十多岁了,怕跟不上时代,但大家都希望我继续做,那我就接着发挥余热吧!”

“她是土生土长的扬美人,了解这个村,了解村里人,而且走路‘正’,我们当然希望她继续做下去,就是辛苦她咯!”扬美村共和街的老居民黄翠仙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善办铁案的朱明:16年与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直接办案360余件    下一篇 热爱“演戏”的护理员,做100多位老人的守护者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