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笑脸面对万重艰难 ——记清丰县双庙乡西南营村孝媳王俊美
“这就是王俊美,刚浇地回来。”西南营村村长魏东来说,“还没来得及吃午饭呢。”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
王俊美,双庙乡西南营村村民,今年54岁,伺候婆婆是出了名的,有口皆碑。丈夫魏献忠,2012年春节前,突遭车祸而亡。肇事司机与车辆逃跑,至今毫无线索,当然就谈不上赔偿了。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使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公公去世二十多年了。婆婆今年76岁,是个聋哑人,由于脑梗,偏瘫近二十年了。三个孩子:大女儿是郑大法学系大二学生;二女儿11岁,上小学四年级;儿子10岁,上小学三年级。
“这么一个家,老的老,小的小。婆婆聋哑不说,还偏瘫了,步步要人伺候。三个孩子上学,天天得花钱。家里有六七亩地,农闲时候,俊美还要打工挣钱,不挣钱三个孩子上学花钱可怎么办呢?”魏村长指了指房子,“你们看,上房三间,配房两间,又低又破又漏雨,怎么敢住人呀!这是一冬天没下大雪,如果下大雪,不把房子压塌吗?这两间一过道新房是去年用政府危房改造资金盖的。”
“婆婆因为脑梗塞,留下后遗症,偏瘫二十年了。”村医生罗占怀说,“由于俊美伺候地好,这几年竟然能够站起来,搀扶着能走路了。这样的病,全在伺候。伺候好了,多活几天;伺候不好,少活几天。像这样,偏瘫二十年,能站起来,很少见。一般的,不要说站起来,命早没啦!原先有献忠时还有个帮手,献忠一没,这四五年全是俊美一人伺候。家里、地里,老人、小孩,病的、上学的。嗐!难得的是:俊美很坚强,这样的家,从没有见她哭丧过脸,从没有见她一脸愁容,而是满面带笑,该说说,该笑笑,该干啥干啥。换成是我的话,早活不成啦。”魏村长有些激动地给我们介绍。
那么,王俊美是怎样二十年如一日伺候聋哑又偏瘫的婆婆的呢?
首要解决的是与婆婆的沟通问题。笔者了解到,婆婆年轻时学过哑语。王俊美嫁到西南营村23年了,为了沟通,俊美也学会了哑语:向丈夫魏献忠学,向婆婆学。比划得多了,就会了。
笔者好奇,问:“洗衣服怎么比划呀,俊美?”
俊美先两手从胸前往两边画个盆子大小的圆圈,再用右手做一个上下掂衣服的动作。
“哦,这我也能看懂。”笔者说。
“如果不是事先说好比划洗衣服,你能看得懂吗?”
“那倒不一定能看懂了。吃饭呢?”
俊美先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圈个圆圈,大小与馒头相似,然后在脸前左右晃晃,再张了几张嘴巴——哦,这是吃馒头。
“睡觉呢?”
俊美先侧着头,再一只手掌靠近侧过来的一侧的耳朵。
孝心到了,就会有耐心,就能够领会聋哑婆婆的心意,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若孝心不到,就没有耐心,哪能明白聋哑偏瘫人比划什么呢!就会“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
伺候偏瘫人的关键是喂饭。每天起床后及饭前,俊美都要给婆婆擦洗手脸。婆婆两手端不住碗,拿不住筷子,全靠喂。每顿饭都是先喂好婆婆,自己再吃饭。
笔者等五人亲见:采访当天的午饭——一大搪瓷碗干稠的面条。喂饭时,老人吞咽慢,俊美很有耐心。俊美左臂弯里搭着一条毛巾,不时给老人擦擦嘴,因此,一碗面条喂完,都没有见到面条掉在老人胸前或地上。老人的脸红扑扑的、胖乎乎的,始终面带微笑,很幸福、很满足的那种神态。只是两只手一直微微地哆嗦着,手指伸不开。上衣是一件深红带花的棉袄,下衣是一条黑蓝的棉裤,颜色虽然都显得有些陈旧,但是都很厚实,干干净净的。头上是一顶紫色的毛线帽子,脚上穿一双厚厚的黑色棉鞋。
不大一会儿,一碗稠面条喂完了。笔者说:“老人饭量还可以啊。”
“这还是吃的少呢。今天不是浇地了吗,午饭有点晚,两个孩子给奶奶吃了一些东西了。要不是这样,这样的面条,能吃两碗呢!”俊美笑着说。
婆婆吃剩下的饭、菜、馒头,俊美舍不得浪费,就自己吃了。笔者亲见采访当天的午饭,俊美就用婆婆的碗筷儿吃饭,也没有刷洗。像俊美这样:吃婆婆剩下的饭、菜、馍,用婆婆用过的碗筷儿,还会嫌婆婆肮脏吗?还会伺候不好吗?
农闲时,俊美打工挣点儿钱,也大多在村子附近,一般中午赶回家做饭,给婆婆喂饭。如果实在回不来的话,就嘱咐两个孩子做饭,一定要好好喂奶奶吃饭。并吓唬孩子,回来还要问奶奶吃饭了没有。如果不给奶奶喂饭,少不了“收拾你们”。穷苦的孩子早当家。十岁左右的二女儿和儿子也会做饭,并能承担一些照顾奶奶的任务。
儿媳妇伺候瘫痪的婆婆,最见孝心的就是照顾婆婆大小便了。这两年,能搀着婆婆上厕所了。俊美就将老人搀到厕所里,先解开裤子,把裤子往下褪一褪,让老人坐在一张中间空的椅子上,等方便完后,再给婆婆擦干净,提上裤子,系上裤腰带儿,搀出来。
“擦,你不怕肮脏吗?”笔者笑问。
俊美也笑了:“我都是给她擦干净。擦不净的话,弄到衣服上、被子上,不是得洗吗?那些年起不来,下不了床,她身量又大,沉,我也搬不动她,就在床上大小便,弄被子上是常事儿。这两年算好点儿啦。”笔者到老人住的房间里看了看,一间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床铺干干净净,屋子里也没有难闻的气味儿。
笔者忍不住又问:“这样一个家,你就没有发过愁吗?”
“不发愁是假的。别人看到的是一个风风火火的我,能吃苦,能干活,有说有笑,从不愁眉苦脸。这都是自己劝自己,‘哭也是这样,笑也是这样,为什么不高兴些呢’?”俊美面带微笑,眼睛里却噙着晶莹的泪花,“前几年我发现自己‘怀上’(指乳房)长了几个小黄点儿,里面有硬疙瘩,去看了大夫,大夫说是‘乳腺癌的前兆,是生气导致的,毒气攻到怀上了’,要我吃药、住院手术治疗。可是,我哪儿吃得起药呀!更住不起医院!没钱,也没时间。但是,也不能不管呀!我就自己想办法,吃了一段时间一般的解毒药、消炎药,平时多吃有解毒效果的蔬菜,如蒜、韭菜。自己劝自己‘千万要想开,千万不能生气,要坚强、乐观,如果自己倒下的话,这个家就更没法过了’。过了两年,竟然好了。我又去看那个医生,那个医生问我‘吃了什么药’,我说‘没吃什么药’,他开始不相信,后来连说‘奇迹!奇迹!’”
笔者听了后,也为她感到庆幸。这大概是苍天有眼,对这个困境中的家庭的格外眷顾吧!是对坚强、乐观面对万重艰难的孝媳王俊美的一次垂怜吧!
老人岁数大了,又不会说话,断不了头痛发热,俊美总是留心观察,一经发现,马上治疗,决不拖着。
“如果发现婆婆流鼻涕,一定是伤风感冒,她总是愿意在外面坐着。我就给她喝两个‘感冒通’;除此之外,我还有自己的绝招——用一个棉签,沾上一点儿‘清凉油’或者‘风油精’,放到她的鼻孔下,嗅一会儿,不大一会儿就有效果。若发现婆婆摁肚子,或者大便稀——婆婆好吃凉菜、水果,就喝两片‘泻痢停’,一两次就好了。这些常用药,家里常备着,我都快成半拉子医生了。”俊美边说边笑。除此之外,还一年两次,在村诊所给老人输清理心、脑血管的液体。
刚瘫痪头两年时,看俊美太不容易,婆婆娘家人——献忠的两个表兄,要接走伺候一段时间,让俊美清闲两天。俊美说:“不行,你们伺候不了。”但是娘家人执意要接走,替一替俊美,人家也是一番好意,只好让他们接走。果不其然,不几天,那边就打电话了,说是真伺候不了。表兄说:“俊美呀,俺姑不吃、不喝、不睡,一直闹,一往她跟前去就打俺,比划着要回去,俺们真是伺候不了啊!俊美,你是咋伺候的呢?”
笔者接着这个话题问:“俊美,你就说说,你是怎么让老人满意的呢?你看老人一直笑嘻嘻的,很满足的样子。”“顺着她吧,不打她的别儿,想怎样便怎样,满足她的要求。”俊美说。是的,孝与顺不可分:既要让老人吃饱穿暖,又要心情舒畅。心情舒畅的关键是不违背老人的心意。
“你伺候这么好,再好,老人也夸不了你一句呀!”笔者打趣了一句。
“咱不是让人夸的,咱都是出自本心,是做媳妇的应尽的义务。”俊美真诚的说。多么朴素的话,多么善良的女人!她的话,没有提到“孝道”二字,因为俊美不识字,没有文化,却是对“孝道”最好的诠释。那就是行孝不是让人夸的,不是做给人看的,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做到二十年如一日。
“你伺候老人这么尽心,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人人都会老。我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婆婆多活几天,这样我心里舒服。我老了,我也指望孩子们好好伺候我呢。吃不好不要紧,吃饱;穿不好不要紧,穿暖。这就行了。”
采访结束的时候,来了几位邻居。一个说:“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儿媳妇了。”另一位说:“瘫痪二十年了,像亲闺女一样伺候,亲闺女也做不到啊!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人家俊美做儿媳妇的,都伺候二十年了,真是苦了她了。可是,总见她一脸笑容,没见过愁眉苦脸。”人在做、天在看。古有张清丰头炉孝母亲、屡召不仕,刘永之远赴新疆、万里归亲,今有李冰女新婚大喜、携母出嫁,都得到了清丰父老的认可、赞扬。王俊美二十年如一日,孝敬瘫痪婆婆聋哑人的感人事迹,必将在清丰大地传为美谈。
我们离开王俊美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近五点了。天色阴沉,下起了小雨,农历正月十二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这小雨寒意浓浓。但是,我心里没有感到丝毫寒意,眼睛湿润着,心潮起伏着,眼前浮现着王俊美那张在万重艰难面前满带笑容的脸,耳边回响着她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