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家教 家风 坚守 传承——城关镇李家庄村李焕记

父亲患病之初,李焕记抓紧把父亲送进医院,进行正规治疗,清丰不行又送到濮阳,病情得不到遏制,他又跑内黄、下黄浦,到处寻找治疗偏瘫的民间验方,后来又把父亲送到北京301 医院,专家们也都尽职尽责,无奈病已成势。

人,生老病死概莫能外,离合悲欢却各自演绎着与众不同的故事,因而情感体验也千差万别。有的人或官场、或商场、或其它什么场得了手,吃喝不愁,甚至灯红酒绿,然于春风得意时忘记给父母些慰藉,夜阑人静之时,心里难免会有一种亏欠甚至负疚和悔恨;有的人什么场也不行,甚至生活得捉襟见肘,艰难拮据, 却因为父母尽心尽力甚至做过某种牺牲而体验着一种满足、幸福和希望。这算几句闲话,下面我讲一段李焕记一家的故事。

李焕记,原城南李家庄人氏,他父亲李书秀1959年参军,历经九年的军营生活,转业到北京市公安局某看守所工作,到了1981年,李焕记的父亲面临一个选择,根据当时政策,要么家属进京,要么本人调回本县。举家进京,这是多少人做梦都想的好事啊!可是,他的父亲选择了回清丰。

这是为什么呢?当时,李焕记还不满十岁,正在小学读书,两个姐姐也才十多岁,爷爷、奶奶年事已高, 不想离家,还有一层,就是李焕记的舅舅在广东服役,二姨三十多岁竟病逝了,外祖母患有心脏病,外祖父身体不好,只靠他母亲伺候。 为了照顾双方的老人,他父亲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回清丰。回来后,被组织安排在县公安局看守所工作,两年后 外祖母去世,他父母把已患重病的外祖父接到自己家里。不久,老人就卧床不起,一病三年。在外祖父谢世前这三年的日日夜夜,父母如何精心照顾病榻之上的老人,以及待外租父去世后,父亲怎样一门心思地孝敬爷爷奶奶,李焕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的孝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李焕记的父亲回清丰后,完了孝敬双方老人的心愿。时间一晃就是18年,到 1999年退休了。可是,很不幸 2000年他竟患了大面积脑梗,如今也18年了。在这18年里,李焕记学着父亲,在恪尽孝道之路上坚毅地跋涉。尽管充满种种诱惑的大千世界,曾唤起他各式各样的梦想,为了父亲,他都放弃了。

父亲患病之初,李焕记抓紧把父亲送进医院,进行正规治疗,清丰不行又送到濮阳,病情得不到遏制,他又跑内黄、下黄浦,到处寻找治疗偏瘫的民间验方,后来又把父亲送到北京301 医院,专家们也都尽职尽责,无奈病已成势。

虽经几年奔波,千方百计的积极治疗,病仍是愈来愈重,2008年初秋,终于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父亲对自己的病也丧失了信心,李焕记安慰父亲说:“我懂得怎样照顾病卧床榻的老人,您伺候我姥爷那三年,我啥都学会了,您放心,没有治不好的病,千万不要失去信心。”从此他像父亲当年伺候外祖父那样,精心照顾自己的父亲。喂饭、喂药、量体温、检查、翻身、洗脚、伺候大小便、换窝、换尿袋、按摩、推拿------没日没夜地忙碌。可是父亲的病还是不依不饶,没办法又住进医院,2009年初,快要过春节了,父亲的病情突然恶化,在病床上吐血,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做工作,想让出院。李焕记无论如何也不答应,他好话说尽、恳求医生想办法,有一线希望也要坚持治疗,他也四处打听,想尽千方百计,与外地专家沟通,寻求药方,积极给医生建议,经多方努力,父亲的病情终于有所缓解,不再吐血了。出院后不到一个月,又一次病情恶化,再住院,就这样反反复复,时轻时重,李焕记却是心如铁石,决不放弃。

病人,特别是患脑梗、脑萎缩的病人,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都不好,常年卧床很容易形成褥疮,李焕记为了防止父亲褥疮形成,2009年,他专门赴濮阳学习按摩,白天,把父亲交给爱人高玉平伺候,晚上回来,如此朝发夕归,很快掌握了按摩推拿技术,经考试取得了按摩师证,不仅按摩不用找别人,更是为了提高按摩效果。

父亲因病肠蠕动能力差,有时大便解不下来,十分难受,为解除父亲的痛苦,他又学会了灌肠技术,买了灌肠器。他爱人说:“一到给父亲灌肠,我们全家上,我帮焕记给父亲灌肠,孩子负责打手灯照明。”

李焕记的爱人高玉平,的确是个既贤惠又善良,既勤快又细心的女人,孝顺公婆如亲生父母。18年如一日,和丈夫一起照顾病榻上的公公,从没说过苦和累。她能像背书一样告诉你,给老公公什么时候量体温,什么时候翻身检查,什么时候按摩,什么时候喂药,什么时候喂饭。说起喂饭,老人家不会咀嚼,只能喂流食,玉平一样像背书似的告诉你,什么时候吃什么蔬菜,新鲜青菜多少,西红柿多少,鸡蛋多少,什么样的肉沫多少,面粉多少,做成的流食稀稠是什么样。她说:“老人家只要有这口气,当孩子的就得尽心尽责。这也是天经地义。”李焕记坚定地表示:“我要做到父亲归天时,心里不留遗憾。”两口子都说:“18年,时间不算短,但是,伺候老人,俺没有伺候够。”金玉之谈,落地有声,如次孝心,天地可鉴啊。

李焕记的父亲在病中曾说过,他见不着孙子了,玉平说“俺爹当年那样说,如今他孙子已经12岁了,孙女22岁,就要大学毕业了。”这样的家庭,经济肯定不富裕,孩子上学少花钱吗?说到这里,两口子一腔感恩之心,动情地说:“亲戚邻居没有不帮忙的,舅舅、姑姑、姨妈、大爷都十分关怀我们,我哥哥(堂兄)不止一次说‘伺候好我叔叔,困难了给我说一声,我给你弄钱’” 李焕记告诉笔者:“我生活在亲情中,很温暖。”

李焕记言谈话语中充满着自信和希望:“孩子只要在家,我伺候俺爹都叫他们在跟前,叫他们看看,学学。”玉平接过话茬:“别看俺女儿是个大学生,回家来给他爷爷端屎端尿,洗洗涮涮从不嫌脏,儿子虽小,很喜欢伺候爷爷,勤快得很。”玉平说笑着,红润的脸庞泛起了幸福之光。尊敬的读者,读到这里请留心,李家的孝道之风已经熏染到新一代了。这叫我想起著名学者李汉秋先生一句话“行孝之家,将有真福”。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90后羌族姑娘辞职卖水果,立志让鲜果走出大山    下一篇 “90后”护士郭锦:再战金银潭 “小将”有范儿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