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绳技师”徐连龙:特种绳缆助力“蛟龙”探海
2017年5月25日,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在开展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第二次下潜任务,这也是“蛟龙”号继5月23日在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今年首潜后的第二次下潜。在“蛟龙”号科学探测过程中,布放回收、声信标定位、安全逃逸等环节均用到了由徐连龙主导研发的一款海洋物探绳缆。这款从外观上看可以直立起来的绳缆,正在申请中的发明专利已达3项。
徐连龙,这个涉足特种绳缆领域仅仅9个年头的小伙子,这些年来,由他参与研发的绳缆,多次打破欧美国家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已经创下了中国绳缆界的四个第一。他注“神”于绳,将“傻大粗”的绳子变成了“高精尖”的科研装备。
人:从大学生到学徒工
刚进公司的徐连龙属于高材生,他毕业于青岛大学纺织工程学院。毕业前夕,徐连龙从700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考上了青岛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公务员职位,“那时候公务员对我也是一种诱惑,但与我的专业并不十分相符,所以经过再三考虑,我还是放弃了那个工作。”从此,他和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制绳车间内噪音高达80分贝,甚至有些刺耳,听清旁人说话都很费力,但这里却是徐连龙过去9年来一直坚守的研发“阵地”。他放下大学生身段,毅然前往生产一线,以学徒身份跟着老工人钻研制绳,每天与各种枯燥的机械、绳索打交道,用徐连龙的话讲,半个月不回家都很正常,有时直接吃住在车间,而这一干就是9年多。
绳子:从“傻大粗”变“高精尖”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特种绳缆领域与先进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技术鸿沟,技术需要依赖“进口”。“进口特种绳缆生产、运输周期长,且常应用到军事、科研领域,如果受制于人,将阻碍我们在相关领域的探索脚步。”徐连龙为了能够深入钻研学习,常常主动留在单位加班。凭借着“踏实、肯学、多干”的优良品质,他在创研方面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徐连龙参与研发的绳缆成功地应用到“蛟龙号”、“科学号”、“雪龙号”及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潜标绳缆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海洋专项仪器设备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并创下了中国绳缆界的四个第一,即中国深度,可适用于海下8000米深度;中国精度,绳缆表皮与内芯的移滑度为零;中国强度,强度是同直径钢缆的2-5倍;中国温度,在﹣196℃至560℃环境下不分解不熔化。
2011年,徐连龙研发的海洋物探缆随着“蛟龙号”一同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但是谁都不会想到物探缆的研发制作竟出自青岛80后小伙之手。
梦想:唯求一个“精”字
“绳缆,尤其是特种绳缆领域,唯求一个‘精’字。”徐连龙说,就他所从事的行业而言,对他们要求最高的就是精细,在一道道繁琐工艺的背后,有无数项需要攻克的技术指标,不容许出一点差错。“每股绳芯要捻多少圈、捻的力度要什么级别、编织绳芯的密度、直径得达到多少……每一道工序都得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试验。”
徐连龙理解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对绳缆等产品精心打造、更是要不断吸收学习国外的最先进的技术,保持学习的状态,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与时俱进,打造民族品牌,至少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绳缆不差。
“青年人,更重要的是看到明天,抓住今天,在宁静中奋进,明天旭日出山之前,你又创造了奇迹。”——公司表彰墙上,徐连龙写上了这样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