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运载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师张飞霆:不断“归零”最重要
“成功了,成功了,我们成功了!”看着7颗卫星被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顺利送入预定轨道,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师张飞霆长舒一口气,脸上的水珠一颗颗滑落,分不清是海水还是汗水。
2019年6月5日,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我国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的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的航天发射,不仅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正是年仅29岁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师张飞霆。
出于对太空探索的憧憬,2007年,张飞霆考入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2011年,张飞霆加入西工大航空学院杨智春教授团队,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当时,实验室静力试验、模态试验任务十分繁重,虽然是新手,张飞霆也能有上手实操的机会。实际上,恰恰是他最喜欢的实践环节,让他一度吃尽苦头。
作为一门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飞行器设计需要权衡各方面因素。在实践中,也需要用到结构设计、飞行力学、理论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对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编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张飞霆是个急性子,“那时做事情容易着急,经常忽略了细节,导致实验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导师杨智春教授引导下,张飞霆被安排给模型布线、贴应变片……在这些繁琐但重要的“小事”打磨下,他开始变得认真、细致和耐心。
不仅如此,导师还将《结构振动理论》的课后辅导组织工作交给了张飞霆。这次任务使张飞霆收获颇大——他没想到,虽然面对的都是本科生,但他们的问题角度多变、思路新颖,这使他自省地发现:其实,很多看起来都会的内容,事实上并没有深入领会,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有欠缺。
这次经历,使张飞霆“被‘逼’着‘吃透了’相关基础理论的大量课程”。也正是这样的课程,帮助他确定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
张飞霆清楚地记得自己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超音速气流中曲壁板颤振的优化设计》。他是学工科的,但这个选题偏基础研究,需要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力学和有限元知识,张飞霆希望:通过毕业论文再给自己加“负”——事实也证明,通过论文的编写研究,他的计算数学和编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
扎实的基础知识,大量的工程实践训练,让张飞霆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后,迅速适应了设计师的工作。在这个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单位,5年磨练,他参与并见证了长征十一号火箭的成功首飞和多次陆上发射任务。
2019年,张飞霆成长为型号总体设计师,并负责海上发射任务的型号总体设计工作。
“年轻化”是张飞霆所在海上发射团队给人的第一感受。这支承担着我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技术试验任务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其中90后就有十几人。
面对全新的发射模式和复杂多变的海面环境,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一定要把事情干成”的信念,勇敢地迎接“新技术、新流程、新模式”带来的巨大挑战。
正如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曾经发出的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感到害怕的,不是它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伟大成就,而是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事实上,在中国航天领域,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台前,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探问苍穹的“利箭”。回顾自己在工作上的收获,张飞霆认为:不断“归零”最为重要。
“有理想,才有动力;有追求,才有未来。”张飞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型号任务重,发射时间紧,张飞霆和爱人的婚礼一拖再拖。“发射成功了,这次一定能把婚礼办了。”张飞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