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救险,敢于以命换命的深海“潜蛟”

从事潜水11年以来,身边不少朋友劝他,“干潜水风险太高,转行干点别的!”身材高大的张恒银,也曾被认为不适合从事潜水作业。但他从未放弃潜游大洋的梦想。

CgrZE101lMWAblLUAAEDrAnCGbI134.jpg

海拔4862米,寒风凛冽,氧气稀薄。青海高原上早已冰封的豌豆湖,一片冷寂。

只听扑通一声,上士张恒银第一个破冰下水潜入湖底。为了搜索不幸落水溺亡的地质队员,他所在的海军应急救援分队千里奔赴而来。在高原极限环境作业,张恒银头痛剧烈,喘不上气,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很快,在图像声纳的协助下,张恒银找到失踪者遗体。紧接着,冰面人员采取定点破冰的方式,将遗体从冰层下捞起。疲惫不堪的张恒银和他的战友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次他们创造了高海拔潜水救援纪录。

“极限环境,需要向死而生的勇士。”每当有人问他当时有没有因为恐惧而想退缩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

从事潜水11年以来,身边不少朋友劝他,“干潜水风险太高,转行干点别的!”身材高大的张恒银,也曾被认为不适合从事潜水作业。但他从未放弃潜游大洋的梦想。他每天背负上百斤的潜水装具训练,每一个动作都要练习上百遍,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潜水专业资格考核。分到潜水队后,他仅用半年时间就精通了别人需要两年才能掌握的不同水域潜水、水下电焊等技能。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30多个大气压、330米的下潜深度、16昼夜的艰苦奋战。那是张恒银经历过最持久、最难熬的一次深度饱和潜水极限挑战。任何一个故障,或是潜水员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为,整个潜水过程外界无法干预。

“我知道有很大风险,但怕死就不当潜水兵!”在加压过程中,舱内仪表压力值不断上升,张恒银的呼吸慢慢变得困难。平时在陆地上可以轻松完成的动作,在这里都属于高难度动作;平时轻松一步就能跨过去的舱门,这时成了艰难的“旅程”:抬腿、伸腿、迈腿,每一项分解动作都要消耗大量体能。

当舱内接近30个大气压时,他出现明显的头晕恶心、站立不稳现象。在巨大的压力下,空气像水一样流动,声波发生变化。这是最危险的阶段,医生、专家们都进不来,只能靠自己调节生理、心理状态,逐步适应高压环境。

当加压表指向了300米,也就是潜水计划加压的最大深度。张恒银站起来激动地举起右手,对着摄像头敬礼,向舱外人员致意。接下来是最关键,也是最惊心的出舱巡潜作业环节。尽管他穿着新式潜水服,但仍然无法抵御海底低温,呼吸阻力大,在暗流的冲击下很难保持身体平衡。即便如此,张恒银凭着过硬本领和惊人毅力,完成所有规定动作,还坚持触摸到了海底。这一“摸”,就是饱和潜水新的国家纪录。

去年执行“东方之星”客轮翻沉救援时,张恒银突遭水下供气软管绞缠险情,在成功处置特情后,他顾不上休整,再次潜入浑浊的江底救援。他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值得冒生命危险、付出百倍努力。”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刘文力:亲人理解我的爱    下一篇 刘海莹:用科技打造高寒荒漠“绿海传奇”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