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钟情化学工业 他白手起家与雄霸市场的世纪老店高手们同台竞争

刘宽胜团队闯进了强敌环绕的石化“三剂”市场。没钱搞科研,他就从代理国外公司的产品做起,以贸养工。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他就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各大学实验室。为了做样品评价,他打着地铺,坐火车赶到千里之外的兰州……

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山阴汉子、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北京斯伯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宽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大会上受到表彰。获奖项目是大型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关键助剂技术与应用。

1月9日,山西晚报记者联系到了正在赶往机场途中的刘宽胜院长。他接受了山西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说:“感恩家乡父老的牵挂,桑干河水哺育我长大。家乡的教育给予我在他乡的创新能力,乡亲的勤劳智慧教会我做人成长,祝福山西人民,祝福山西晚报读者的明天更美好。”

小时候的经历让他对化学工业情有独钟

刘宽胜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大型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关键助剂技术与应用,这一重大创新成果项目,是由北京市科委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择优推荐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

乙烯是由两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组成的活泼烯烃化合物,多数石油化工企业以乙烯生产为核心,因此,生产乙烯的装置便成为石化企业关系全局的重中之重,乙烯产量也常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我国乙烯装置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工艺关键助剂长期依赖进口。在乙烯装置10大关键助剂国产化之前,国外企业即使漫天要价,我们也只能无奈接受。

刘宽胜说:“我们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发团队,历经10年潜心研究,研发出乙烯装置裂解炉结焦抑制剂、压缩机阻聚剂、黄油抑制剂等10项原创性成果产品,使我国石化三剂国产化进程突破瓶颈,乙烯装置工艺关键助剂自主迈出了第一步。”

刘宽胜自豪地说:“我们在与多家跨国公司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科研成果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院士、专家鉴定,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个民营团队在与众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国家队’的评比竞争中,获得如此殊荣,实属不易。”

山西晚报记者问他:“是什么让您对化学工业这样情有独钟?”刘宽胜讲了两个小故事:

“6岁时,我跟姐姐上山采一种叫做‘海娜’的植物,回到家,姐姐碾碎海娜,睡觉前用布裹在指甲上。第二天,姐姐的指甲就染成漂亮的粉红色了。我感觉非常神奇。每年秋天,我妈要做醋,先把米糠、豌豆和小米等杂粮用石碾磨碎,捏成饼,密封在大缸里,放在土炕上发酵。之后,天天用两个大缸倒缸,转化、过滤。大约3个月后,全家人便吃到沁香四溢的老陈醋。我觉得非常神奇。当我知道这些现象叫做‘化学反应’的时候,我的‘化学梦’由此起航。”

山旮旯里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1965年,刘宽胜出生在山阴县岱岳镇上沙河村一个普通农家。

上沙河村坐落在洪涛山脉黄土坡上,石窑洞散落其中,到处都是沟沟壑壑,没有一点平坦的地方。上沙河村却没有河,也没有水。天若不下雨,它就绝对没有一滴水,上沙河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没有水的村庄。

刘宽胜回忆说,北方少雨少雪,但雨雪是上沙河村人的生命之源。儿时,上沙河村所有的路都是高低错落的羊肠小道。天一下雨,雨水落地,只要能形成一丁点水流,就一滴不漏地收集到就近的小渠渠,顺势汇流到若干“旱井”里去。旱井是什么?是上沙河人原创的人间奇迹。上沙河人在村里沿着山坡选几个低洼处,挖个井,五六米深,口小肚大,夏天收集起雨水或冬天人工堆积起的雪填入旱井,蓄起来,全村人都吃这样的水。

“如果蓄水不够用,怎么办?”

“不够用,就得翻出大山,到几十里外别的村子去背水。”

“旱井里的水由地表雨水、人工积雪而来,能干净卫生吗?”

“山里养牛羊,流进旱井里的水常常飘着一层羊粪、牛粪。”

刘宽胜和他的乡亲们,一代又一代喝着这样的水,生存着。他们视水为油,几天不敢洗一次脸,终年不敢洗一次澡。

刘宽胜不想再这样活,他想走出大山去,喝不一样的水。

刘宽胜刻苦读书,在又黑又暗的破窑洞里,在如豆如星的煤油灯下。他从上沙河考到了下沙河,又从下沙河考进了县城中学。为了支持孙子读书,从来没有进过县城的近八十岁的奶奶,颤颤巍巍地跟着到了县城岱岳,在闫家巷租了一间下耳房小屋陪读、做饭。

1984年,刘宽胜考上了大学,成为上沙河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大山读书的人。

刘宽胜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出远门,他读的是沈阳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后,组织上分配他进了北京,进了化学工业部科技管理局工作。但是,刘宽胜不满足,他放弃国家部委金饭碗,白手起家,创办了北京斯伯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那一年,他29岁。

从零开始,既创业,又创新

刘宽胜创办了北京斯伯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逐渐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科研团队,又成立了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他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白手起家,既创业,又创新,努力站在行业的国际技术前沿,与那些雄霸市场的世纪老店高手们同台竞争,如同“虎口拔牙”。

2012年12月19日,《科技日报》刊登了《斯伯乐:给进口催化剂“瘦身”的人们》,报道了他们当时的创业情况。当时的报道有这样一段问答:

初见刘宽胜,是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半决赛现场,当时他在答辩。

问:中石油、中石化、神华集团都在用你们的产品,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答:颠覆式的创新,进口产品有的性能,我们也有;进口产品做不到的,我们能做到。

问:你们的竞争对手是国外知名公司,你靠什么抢夺市场?

答:从国外进口同样一种催化剂,一吨需要50万元,我只卖到30万元。他们卖完了就不管了,我们还有跟进的技术支持。我们刚进入这个市场时,他们卖的太贵了。

回忆起步时的艰难和努力,刘宽胜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研发第一个产品BL-628(乙烯装置多功能阻聚剂)时,我因为做煤炭运输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债,只能从亲戚那里借了50多万元。家里人反对,但我有信心做下去。下海前,我在化工部做了十几年的科研管理和项目研发,对这个行业十分了解。当时乙烯装置的主要催化剂依赖进口。

刘宽胜团队闯进了强敌环绕的石化“三剂”市场。没钱搞科研,他就从代理国外公司的产品做起,以贸养工。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他就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各大学实验室。为了做样品评价,他打着地铺,坐火车赶到千里之外的兰州……

2002年,BL-628诞生了。

刘宽胜说:“产品出来后,我们四处推销,八方去磨。兰州石化同意给我们一个机会,但要等到凌晨3点进口产品消耗完才能进行切换,整个实验进行了十七八个小时。两天两夜没合过眼,得知成功的消息后,激动得一下子晕倒了。”

赶超世界一流 一刻不敢懈怠

刘宽胜带领的团队,打破了我国大型石化企业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由他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产品均已实现产业化,并得到了国内几家大型石化企业的青睐,对于石化企业节约外汇、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石化“三剂”国产化的进程。

他们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部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北京市科研重点项目等15项。获得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科技进步奖6项,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4项,中国发明专利奖2项,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各1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在阻止双烯烃聚合方面的产品技术,填补我国多项技术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石化行业三剂国产化技术的领跑者。斯伯乐科研团队连续12年成为中关村密云园区科技创新的骨干企业,被认定为北京市科技研究开发机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实验室、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能源环保领域平台成员单位、北京市科技创新优秀企业、科技研发机构、首都新能源环保领域重点实验室。曾获得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

刘宽胜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如履薄冰,始终不敢懈怠。

十几年来,为了赶超世界一流水平,更好地适应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要求,他们先后取得了10项系列原创新成果。创制合成了苯并呋喃酮化合物,捕获引发自由基聚合的烷基自由基,对传统烯烃聚合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提出油溶性黄油抑制剂,发明了酰肼类化合物,对Aldol缩合抑制技术等,集成创制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工艺关键助剂,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发明这些关键助剂的使用方法。从而解决了石化龙头装置连续化长周期稳定运行的难题。

谈及此次获奖,刘宽胜院长感触很深:“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备受鼓舞,振奋人心!作为民营科技企业获此殊荣,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知识、创新和人才的尊重。赶超世界一流,我们信心满怀!”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天舟”三剑客:六年踏出航天的数字化之路    下一篇 吴冬燕:辽宁舰首位女士官长 收发报文5000多条“零错率”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