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后,50岁铁血战士再出发
16年前,何得文在东帝汶第一次参与维和行动。他在边塞地区受过伤,在跨国纷争中破过案,展示出中国警察的风采。16年后的这个春天,何得文放下周身的荣誉和对家庭的牵挂,再次起身,奔赴战火纷飞的南苏丹。
在3月出征仪式上,11名头戴蓝色贝雷帽的民警庄严宣誓,50岁的何得文站在年轻警员中间显得格外引人夺目。
2002年,何得文在东帝汶维和时,被分到了奥库绥地区帕萨比警所,警所管理二十几个山村,近15000人。何得文他们主要任务是协助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处理边民争端,以及日常的警务工作。
帕萨比警所是距离首都帝力最为偏远的警所,紧靠西帝汶,从帝力过去的话,要坐1个半小时直升机,然后再坐2个多小时车,才能到达。
虽然何得文出国前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他的想象。奥库绥地区靠近赤道,何得文到的时候,当地日平均气温近40℃,晚上蚊子蜂拥而至,何得文不得不用被单将全身包裹严实。
帕萨比警所四面环山,连吃的东西都买不到,附近唯一的小集市每逢周六才开市一次,也只能买到一些本地青菜维持两至三天,随后不得不靠方便面充饥。
因为历史原因,奥库绥地区人民经常和紧邻的西帝汶居民发生武力冲突,隔着狭窄的边境河互扔石块,甚至不少人还自制了巨型弹弓等攻击性器械。有一次,两地居民发生了大规模冲突,100多人聚在河两岸打架,空中石头乱飞,不时有人被砸中受伤。
何得文等人赶到后,力劝本国居民撤离,并对伤者展开救助。突然,一块足有巴掌大小的石头不偏不倚砸中他的右肩。“当时整个胳膊就不能动了。”何得文回忆说,他当时只能挥舞另一条胳膊疏散人群,100多名群众。从现场回来后,何得文脱下警服,发现被砸的整个左肩红肿淤青,几个月后才好。
2003年6月初,何得文通过竞争上岗调到了帝力警察局军械库,管理着整个帝力警局维和警察和本地警察近300支枪支和其它装备及器材。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和调查,何得文发现日常枪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他重新建立健全了枪械管理工作台账。在何得文负责管理枪械期间,整个帝力市警局未发生一起枪械事故。
3
作为这次出征南苏丹11名维和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一员,何得文被委以副警队长的重任。除了完成自己的维和工作,何得文还得时时考虑队员们的安全。
“维和任务不像在国内执勤,对队员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要求极高,一支警队里必须要有参加过维和任务的老队员带。这次是我省第一次单独组建成建制的维和警队,我年纪大些,经验丰富,我不上谁上?”何得文说。
南苏丹国内形势不比16年前的东帝汶,几派军阀之间冲突不断。反政府武装并不欢迎联合国人员在当地开展工作,经常制造事端。除此之外,热带病是仅次于战争的潜在威胁,维和警察刚去这种陌生地方,因为思乡、不适应、压力大等种种心理因素,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在当地就容易感染登革热、疟疾等热带病。
比起这些,其实在何得文心里,最痛苦的其实是对家乡的思念。在东帝汶期间,每天晚上何得文和战友都会将各自家里所有的故事讲给对方听。除此之外,就是打电话。那一年,何得文的国际长途话费高达几千元。
“上次出国维和,父母还年轻。今年,父亲都78岁了,母亲也76岁了,我特别担心这一年他们身体出什么问题。”何得文说,“自古忠孝两难全,国家需要时,我必须顶得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