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郑板桥爱民如子

郑板桥扶危济困的事例数不胜数。贫家寡妇之子上学无钱买书本,他便解囊相助;孩子遇雨放学不能回家,他留下管饭;在县衙遇到贫寒的人来求告,他就先请来人吃碗热粥,再问来意。

360??20200421121829238.jpg

郑板桥(1693年—1765年),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江苏兴化人。自幼刻苦好学,善于思考。成年后,人称诗、书、画“三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经历坎坷,长期穷困潦倒。40岁中举,44岁中进士,49岁被任为山东范县令,54岁调任潍县令,61岁被罢官。郑板桥生活在清王朝全盛时期的“康乾盛世”,社会经济逐渐恢复,社会秩序步入正轨。然而,此时官场风气大不如前,贪污成风。尽管如此,郑板桥出污泥而不染,为官十二载,恪尽职守,清正为民;洁身自好,不徇私情;同情弱者,扶危济困。

郑板桥出生在农村,同农民多有接触,对劳苦大众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在他看来,“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他曾为求画的山东巡抚画竹并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显然,他把为官的责任看得如此之重,以至于躺在床上听到窗外竹枝被风吹动的声音,就联想到黎民百姓的饥寒交迫。

作为亲民官,郑板桥对积年劳碌而不得温饱的劳苦大众充满怜悯之情,以至于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体恤底层百姓。他曾坦言﹕“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贫苦百姓总是弱者,郑板桥始终以“安黎元、济苍生”为己任,扶危济困。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对老百姓的处境深表同情:“绕郭良田万顷赊,大都归并富豪家。可怜北海穷荒地,半篓盐挑又被拿。”潍县盛产海盐,盐商很多,有官营与私贩之分。官盐富商欺行霸市,小商贩常因受排挤敲诈而破产。郑板桥明令禁止官商勾结,惩罚欺行霸市者,不准哄抬市价。每遇官私盐商诉讼,他总是维护小商贩的利益。

郑板桥扶危济困的事例数不胜数。贫家寡妇之子上学无钱买书本,他便解囊相助;孩子遇雨放学不能回家,他留下管饭;在县衙遇到贫寒的人来求告,他就先请来人吃碗热粥,再问来意。

有一次,夜里出门,他听到一间茅屋里传来琅琅读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苦孤儿在苦读。郑板桥慷慨资助,使韩梦周顺利中举,最终中了进士,步入仕途。

郑板桥平时除了寄一些银两维持家里必需之外,其余的薪俸大多用到了贫困者身上。寄回家的钱,也嘱咐他的堂弟挨家挨户分送。而他自己被罢官回家时却两袖清风,“流水澹然去,孤舟随意还”。郑板桥为官时散尽家财,并无积蓄,以致辞官后以卖画为生。晚年穷困潦倒,已无钱再置墓地,就葬在祖坟地。“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的造反派曾挖开郑板桥墓,想有所收获。谁知,墓中除了几块朽骨,仅有盛纸灰的一瓦罐而已。

摘编自《中国廉政史话(人物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傅连暲:从教会医生到革命者    下一篇 “凉粉西施”李华:立志打造中国版“麦当劳”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