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华:他被赞为“输电线路老法师,36年创制出众多发明
杨庆华是国网上海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中心高级技师,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在企业里,杨庆华始终认为职工就是企业的主人,既然是主人就要当家做主。
怎么当家做主?
杨庆华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当主人不是要多少权利,而是要想方设法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比如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操作,比如碰到技术难题能够攻克。”多年来,他为上海电力安全生产提出重大合理化建议1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累计创经济效益超过1.7亿元。
创新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
“当心,当心喽!”随着喊声响起,就听“啪嗒”一声,一位在高空线路上作业的职工重重地摔了下来……这是20多年前杨庆华在一次线路作业施工中目睹的场景。那位职工虽然得救了,却终生只能与轮椅相伴。
这件事给杨庆华刺激很大,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发明一种安全可靠的装置,避免高空施工时坠落,避免悲剧发生。
经过1年多的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一种全新的、可靠安全的绳挂钩研制成功了,并成功应用于高空作业。运用这种安全绳挂钩,此后职工高空作业,再无摔落的事故发生。
从那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杨庆华身上都会揣着一本封面都已泛黄的笔记本,及时记录下工作中的难点、做法和奇思妙想。下班后,杨庆华会拿出笔记本继续深入推敲,反复琢磨当天的各种想法。他说:“创新让人上瘾,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
在检修公司与美国3M公司合作项目中,杨庆华提出的“利用旧导线牵引新线的施工工艺展放陶瓷芯导线技术”在全国首次予以实施,美国现场工程师都对杨庆华自主研发的过线滑轮组竖起大拇指。
作为“220千伏输电线路铁塔带电易地升高改造技术研究”项目的主研人,杨庆华和徒弟们共同研发的科技项目也获得了第四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找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前两年,公司实施闵行线路大跨越,这一跨越中,飞渡浦江两岸的二分裂导线一改传统的垂直排列方式为水平排列。这个看似小小的改动却给安装附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按照传统的做法,在垂直导线上行走时,脚下踩着下方导线,双手抓住上方导线,依靠两根导线给身体以力的支撑。但越往远离悬挂点处行走,脚下的支撑力越小,渐渐地,整个人就几乎得靠双手挂在导线上。
杨庆华直指问题要害:“要在导线上安装附件,必须先解决好身体如何‘安放’的问题。”
找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是杨庆华的信条,因为如果不解决问题,他会吃不好睡不好,总感觉心里堵得慌。
杨庆华又动手了,他废寝忘食地扑在台子上画图纸,挑灯夜战。
左思右想,冥思苦想……一件新式装备的创意在杨庆华的脑海里成型了,3天后,一种新式安装附件用的飞车问世。
飞车就如同一架简装版的缆车,悬挂在过江线路之上。借助这种飞车,操作人员不但可以减半,且在安装附件时可以腾出双手,节约1/3的安装时间,成本也只有2000元左右。飞车在黄浦江的上空来回滑行,附件安装以远超计划的速度向前推进。
“输电线路老法师!”久而久之,杨庆华成为检修公司众人皆知、人人点赞的发明家,一块钢板,几颗螺丝,一捆缆绳,一些配件,在他手里可以创制出一件又一件的大小发明。
依靠集体力量破解难题
杨庆华常说:“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要想破解难题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
在工作上,杨庆华乐于与同事、徒弟、新员工甚至同行分享他的技术心得。因此,许多年轻人和他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时常聚在一起琢磨创新工法和器具,成为检修公司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也成为技术创新和输出的重要来源。
2011年5月,“杨庆华输电技术创新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首批20家“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2013年7月,工作室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国家电网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称号。目前,工作室科技项目《基于互联网+技术提升特高压输电通道无人机巡检效率的运维模式研究及应用》已正式启动。
36年来,杨庆华见证了上海城市电网由成立之初的740公里到现如今5000公里的快速发展历程。
36年来,杨庆华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所有高压铁塔,那高高穿行在空中的电缆,成了他的“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