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驻村干部的帮扶点滴:谁家有事了吆喝一声,他马上到
2018年11月17日上午从县城出发,车行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才能赶到60公里外的驻村。接下来,在村里一住便是五六天。重重大山包围,手机信号极差,村里又没有年轻人,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作为灵丘县总工会派出的驻白崖台乡长沟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东明,这一生活规律早已习惯了。
17日,山西晚报记者前往长沟村,直击了李东明一整天的帮扶点滴,体会到一位基层驻村干部两年来“辛苦并快乐”的生活。
7时50分,进村开始一天忙碌
谁家有事了吆喝一声,马上到
“虽然是县里的干部,可在这里,根本看不出和咱山里人有啥两样。”李东明从驻村一开始,朴素的衣着打扮、平实的工作作风就让村里人从情感上接纳了他。
“有啥事,就到村委会吆喝一声,马上到!”这是李东明进户或者在街上见到村民们说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基本上每天一大早,他就开始忙着在村里老乡家“串门”,看看有啥需要他来解决的事儿。
85岁的村民曹玉叶的烟囱引风机坏了,烧火做饭,灶膛的烟直往外扑,满屋是烟,呛得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来。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星期了,老人每天看着一屋子的烟却无能为力。“那天,是东明第一次来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和他的队友立马借了架梯子爬上房,不大的工夫就修好了。临走时,还嘱咐我,有啥事,就到村委会找他!”曹玉叶说。
长沟村距离乡政府60多里,闭塞是这个村子最大的特点。村在册人口94户234人,常住人口仅有37户7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户49人,五保户4户5人,残疾人9户13人。这种老弱病残的现状,导致村里遇到大小事村民往往都是束手无策。
村里没有小卖部,买东西全靠偶尔来村的流动售货车,但货品太单一。自从李东明进了村,他就成了村里的“货郎”——负责每周给村民从城里捎买东西,“我有一个小本子,专门记村民捎买的东西,每次返回村里,车后备厢都是塞得满满的!”
“村民的所求就是咱的义务。”谁家的鸡不吃食了,他打电话请教专家;谁家的猪病了,他给请医生;听到谁家有病人,他就买上慰问品前去看望;哪家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他也去忙前忙后;他还专门学会了量血压、测血糖,谁家有老人病人,他定期上门测量检查并及时指导调整药量……
他不仅是队长,更是村里的快递员、义务修理工,是全村人的公务员。
10时10分,到养殖户家帮他们找销路
养殖乌鸡,为贫困户增收
忙活了两个多小时,好几家的事儿安排好了,李东明猛然想起养殖户饲养乌鸡的销路还得再过问过问。
“人老了,地里的活干不了了,这辈子挣钱的事想也不想了!没想到咱驻村工作队还真有办法,让我养乌鸡,你看看,这一年也收入3000来块。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挣这么多钱,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前门牙已经全豁了的村民孙有德,和山西晚报记者讲起了李东明帮扶的故事。
长沟村的贫困户除去因病致贫的,大部分都是孙有德这种类型,年龄大、劳动力差,贫困户想脱贫却没门路。帮扶不能仅限于给申请低保,能不能发展一个小项目,这个项目让贫困户能干而且愿意干?李东明和队友们一商量,最后想到了搞乌鸡养殖。乌鸡养殖投入小,见效快,也省力,特别适合六七十岁的老人。
说干就干,他向单位领导说明情况后,得到大力支持,出资为在村常住的村民每户发放乌鸡苗50只。其间村民喂鸡的粮食不足了,又向单位申请为他们每户购买了200斤玉米。2017年中秋节将至,眼看着乌鸡就出栏了,村民们担心没有销路,李东明多方求人找销路,最后与三家爱心商家达成协议,购买了长沟村民家出栏的全部乌鸡。2017年仅乌鸡一项,就为3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
长沟村贫困群众靠乌鸡养殖增收的事情,在周边村子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今年白崖台乡政府乘势发力,在全乡发起了以长沟为带动的乌鸡养殖脱贫项目。
“我们今年的乌鸡出售,也是一次性解决的,在东明这孩子的联系下,全村400多只公鸡又被长青村镇银行一次性包销了。”村民孙双计说:“卖鸡那天,我们数着钱,都夸东明这孩子就是我们村的福星。”
15时30分,拉拉家常,提提村民精气神儿
带着感情为村民办事儿,事情总会办成的
下午两三点,是村里最暖和的时候,上了年龄的村民晒晒太阳,温暖且惬意。李东明有时挑这个时候到村里转转,蹲在一起拉拉家常,聊着聊着,村民的精气神儿就可能更足一些。“现在的长沟村,你看水泥路又宽又平,街道也整洁了,夜晚也不是黑咕隆咚的了,这都是东明和咱工作队的功劳!”初冬的阳光洒在长沟村的街道上,晒太阳的村民们向山西晚报记者讲述着村子里的变化。
一个工作队队长,能有能力改变村民的人居环境?身边的人质疑。“带着感情为村民办事,不怕顶脸,不怕磨破嘴,不怕磨鞋底,事情总会办成的!”李东明在日记里写到。
在他和队友们的努力协调下,不仅修通了共计3公里长的进村道路,又扩修了5公里的村前公路;跑水务局,将原来吃水困难的长沟和滑车岭铺两个自然村的自来水也接到村民的家中,解决了当地人畜吃水安全问题;跑财政局,为村中安装了25盏太阳能路灯。他积极向单位反馈问题,申请出资,为村中购置了农用三轮车一辆,解决了村民清理垃圾、清理河道等实际困难。为村里新建一栋磨坊,配备全套磨面碾米设施,解决了长期以来村民们碾米磨面都得到外村的历史。
很多村民一辈子住在村里,进城的次数屈指可数。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李东明联系县百灵鸟艺术团,进村为群众义演。演员们载歌载舞,说学逗唱,为村民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文化大餐。村民们说:“村子有史以来,从没如此隆重热闹过!”
“在长沟村的两年,辛苦是真,快乐也不假。村民们见了我问,东明,咱村子脱贫了,你们工作队是不是就要走了,我知道他们舍不得我们走!”李东明说,每次听到村民说这句话,心里是五味杂陈。1
8时20分,赶到附近敬老院
两名贫困老人因为有他日子改善了
“有人给生火做饭,住得暖和,吃得也香,晚上还能看电视,这是咱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生活。”冉庄敬老院的崔廷有、崔廷义兄弟对山西晚报记者说,是李东明给他们的日子“变了模样”。
冉庄敬老院离长沟村不远,李东明结束村里一天帮扶工作后,还要走到敬老院看看,这条小路,走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成了习惯。
79岁的崔廷有和患精神病的70岁弟弟崔廷义是长沟村下辖自然村滑车岭铺村的五保贫困户。二人都未成过家,无儿无女。家里黑得像窑洞,除了堆的几袋粮食外再没有任何家当。“那是我第一次进他家,兄弟俩正吃饭,吃的是发了红的旧山药熬的粥,我闻了闻已经酸臭了,当时眼泪刷就下来了。怕他们吃坏,我上去把碗里的东西倒掉了,转身回到村委会将我们刚做好的饭送了过来。”
从那天开始,只要是工作队自己生火做饭,李东明和他的队友们就要多做他们兄弟俩的。
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李东明同队友们商量把这哥俩送到附近的冉庄敬老院。老人故土难离,一开始不愿意,后来一天天地给他俩送饭、做工作,老人终于同意了:“你们天天给我们送饭,我再不去的话,就真的是不识人敬了!我的死活不重要,重要的是再不能给你们添麻烦了……”
哥俩的工作做通了。可敬老院不要患有精神病的崔廷义。为此,李东明和工作队的同志们一趟趟地找到乡领导和敬老院负责人,为他求情并为其担保。好事多磨,敬老院的负责人也同意了,就这样,哥俩搬进了冉庄敬老院生活。
晚上7多点,看到弟兄俩出出入入穿着拖鞋,李东明当即跑到超市,给弟兄俩各买了一双新布鞋和几双袜子。就在前几天,在内蒙古打工的崔廷义的侄子听到李东明如此上心地照顾自己的伯伯,专程回来给工作队送来了上书“人民公仆,情系百姓”的锦旗表达了谢意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