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大唐财相刘晏:利用骑马上朝的时间计算财赋收入

刘晏虽在政坛几度浮沉,屡遭政敌打击,但是由于他具备杰出的行政才能,得以主管国家财政十多年,是唐朝中期著名的理财家。

CgrZE10tlJuAC0opAAAkr-4aWO4347.jpg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自幼天资聪敏,喜读诗书,文采出众,被誉为“神童”。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授予刘晏秘书省正字的官职。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刘晏任夏县令、温县令、侍御史。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诏拜刘晏为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他从此走上了为国理财之路。之后,刘晏出任彭原太守,陇州、华州刺史等职。宝应元年(762年),代宗任命他为京兆尹,兼国子祭酒,领度支、转运、盐铁、铸钱、租庸等使。第二年,刘晏升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诸使如故,位列宰辅。刘晏虽在政坛几度浮沉,屡遭政敌打击,但是由于他具备杰出的行政才能,得以主管国家财政十多年,是唐朝中期著名的理财家。《旧唐书》赞曰:“富其国而不劳于民,俭于家而利于众。”

目录

整顿江淮漕运编辑本段

刘晏管理财政之时,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政府财政极为混乱的时期。国内藩镇林立,兵连祸结,民力凋敝,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来源大为缩减,唯有仰仗东南江淮地区。此外,唐都长安拥有近百万人口,关中地区生产的粮食远远无法满足京城的需要。广德二年(764年),京师遭遇粮荒,就连皇宫的御厨也要待米下锅,粮食价格飞涨,有“斗米千钱”之说,所以唐政府迫切需要恢复因“安史之乱”中断的漕运。当时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最佳人选,恐怕只有刘晏了。同年,代宗擢刘晏为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以发展漕运。

刘晏接管漕运后,立即前往淮、泗诸水,沿着东南漕运的路线进行实地考察,视察了三门峡附近的地理形势,黄河水流及河口、洛口的堤堰、仓廪等,对重开漕运的困难和有利之处做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为了得到当政宰相的支持,他写信给元载,元载看了刘晏的书信,极力赞成此事,于是,刘晏开始全面整顿江淮漕运。

首先,刘晏率领民众对运河沿途的河道进行疏淤,以保证航线畅通。在汴河清除淤泥时,刘晏亲自参加,为此,诗人岑参还在诗中颂扬他:“刘公领舟楫,汴水扬波澜。万里江海阔,九州天地宽。”其次,针对以往漕运中存在的弊病,刘晏想方设法予以改革。过去漕船征于民间,规格不一,质量各异,行至水流湍急之处容易颠覆。为此,刘晏在扬子县建立船厂,花费重金打造结实耐用的大船,一艘船便可装米千石。过去漕运由运河沿线的富户督办,他们常常侵吞漕粮,克扣船工工钱。为此,刘晏决定由官府负责运输,官府出钱招募水手和船工,漕运船队以十船为一纲(组),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人,沿途由军队负责押运。这样就使漕运中船只易坏、劳力缺乏、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过去,漕运船队在扬州集中,直接运往长安。刘晏则对漕运实行分段运输,由于长江、汴河、黄河、渭河的水利各不相同,采用分段运输,江船不入汴河,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河,每段都由熟悉本段航道的船工运送。实施的具体方法是:在扬州、河阴、渭口建立粮仓,江船运载的粮食在扬州卸船、入仓,然后由汴船装载,运至河阴卸船、入仓,再由河船装载起运,至渭口卸船、入仓,最后由渭船装载运至长安城内的太仓。此外,以往都是直接将漕米堆放在船舱中运输,不仅装卸麻烦,而且损耗严重。刘晏则将漕粮由散装变为袋装,袋装的好处在于,分段运输装卸方便,每到一段卸船入仓,再由下段河道的漕船起运,大大减少了损耗和运输事故。

经过刘晏的革新和部署,江淮地区的粮食终于顺利经汴水、黄河运抵长安。当第一批漕粮运到时,代宗激动万分,命令禁军前往东渭桥迎接,还派使者慰问刘晏说:“卿,朕酂侯也。”酂侯是西汉丞相萧何的封号,代宗将刘晏比作萧何,肯定了刘晏的功劳。刘晏重开漕运后,每年江淮数十万石的粮食得以输送长安,成功解决了长安的粮食供应问题。

改革盐政编辑本段

安史之乱后,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食盐专卖。许多贪官污吏自订价格,乘机勒索,中饱私囊,百姓深受其害。刘晏兼任盐铁使后改革了榷盐法,即食盐专卖制度。他上任后首先精简机构,将原来的盐务机构——盐院彻底改组,只在主要产盐区设立十个盐监和四个盐场,盐监负责管理各地食盐的生产和收购,盐场用来存放、转运食盐。盐监、盐场的主管人员都由刘晏严格选拔。其次,在经营方式上,由过去的直接专卖变为间接专卖,政府仅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控制盐政。简而言之,就是盐监、盐场把收储的食盐卖给商人,允许他们到各地贩卖。为了保障盐商获利,确保官盐营利,刘晏上奏朝廷取消了食盐的过境税,只在产销地一次性收税。刘晏同时在江淮产盐区设置了多座盐仓,以保证食盐供应,避免盐价波动。对于岭南等边远地区,则设置“常平盐”,一旦这些地区盐价上涨,官府就平价抛售官盐,防止商人哄抬价格,坑害百姓,这样做的结果是“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此外,刘晏在扬州、汴州、宋州等地设立的十三处“巡院”,还负责推销官盐,缉拿私盐。

刘晏改革榷盐法,获得了巨大成功。到代宗大历末年,盐利收入达到每年六百万缗,占朝廷全年赋税收入的一半。一次,长安盐价暴涨,诏令刘晏漕运三万斛盐接济关中,盐船从扬州出发,四十天即运抵京师,“人以为神”。

减轻赋税,平抑粮价

刘晏兼任常平使后,从容施展自己的行政才能,对常平制度也多有改进之处。他在任期间,充分发挥了常平仓调节粮价、储粮备荒的作用。

刘晏要求诸道巡院的知院官,每旬、月向朝廷汇报州县的气象、农事情况,朝廷据此指导地方采取相应措施。他规定各州巡院在粮食丰产、粮价下跌的年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储入常平仓;在粮食减产、粮价上涨时,则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储存的粮食。当粮价平稳时,各州巡院负责在产粮区收购部分粮食补充常平仓储量。

刘晏设在江淮地区的常平仓经常维持三百多石粮食的储量,为赈济灾民提供了充足保障。每当各地遇有歉收的迹象时,知院官及时传递信息给刘晏,不待灾情发生,他就已将各地需要赈济的粮食数量上奏朝廷,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及时将粮食发放到灾民手中,使他们不致逃荒流散。对于受灾地区,刘晏还规定各地巡院可用粮食换购当地的土特产、手工产品,换购的产品或是留作官府使用,或是转运到其他地区出售。

居官清廉,勤俭治家编辑本段

刘晏为官勤勉,做事敏速。他每天天明即起,开始处理一天的公务,至夜半方止,常常利用骑马上朝的时间计算财赋收入。无论公务多么繁忙、琐碎,他都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延时日。

刘晏不仅善于理财,而且品性廉洁。他居官数十年主持全国的财政,一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他在京城修行里的住宅简陋朴素,室无媵婢。他常说:“居所但求平安,不必讲究富丽;饮食但求温饱,不必讲究精美;骑马但求稳健,不必讲究毛色。”

流传至今的唐代笔记小说也为我们刻画了刘晏质朴、随意的形象。《刘宾客嘉话录》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冬季的长安,一日,天寒地冻,刘晏五更起床上朝,又冷又饿。他骑马走在路上,不经意间看到路边有家小店,刚出笼的胡饼热气腾腾,刘晏大喜,吩咐身边的仆从为他买来,然后包在袍袖里快活地大嚼起来,不一会儿,两个胡饼就被他吃光了。刘晏在整理袍袖时,还不忘对同行的官员称赞胡饼的滋味:“真是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啊!”

可惜,这样一位为民兴利、为国操劳的朝廷重臣,建中元年(780年)遭宰相杨炎的排挤和构陷,先是被贬为忠州刺史,接着又被德宗派人秘密处死。刘晏无辜被杀后,杨炎提议没收其家产,因为群臣的反对,只好作罢。当时清查其家产,发现只有两车书籍和数斛米麦。数年后,德宗悔悟,追赠刘晏为郑州刺史,又加司徒之职。

摘编自《中国廉政史话(人物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他“救回”伤者大拇指 众人为他竖起大拇指    下一篇 刘宝中:10年守卫在“孤独”的公交线上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