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程师朱金峰:擦亮守望祖国空疆的眼睛
从滴水成冰的北国,到炎热潮湿的南疆;从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到人迹罕至的深海孤岛,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空雷达某旅高级工程师朱金峰,每年好几个月都在雷达部队巡检,为各型雷达把脉问诊。
朱金峰入伍40年,今年已经57岁,在雷达一线部队工作了14000多个日夜,从一名雷达操纵员成长为空军级专家。
雷达是守望祖国空疆的眼睛,雷达兵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朱金峰练就一身绝活。2013年4月29日,一个边境雷达站准备开机担负战斗值班,突然出现故障,第一时间向朱金峰求援。朱金峰放下电话就出发,在赶往哨所的路上,就根据部队技术骨干的故障描述与同事分析判断。一到部队,他立即工作直到次日早上6点,看着雷达开始欢快转动,才舒展腰身露出欣慰的笑容。
还有一次,某高山雷达站发生故障,该站技术骨干折腾了一天也没有排除,朱金峰连夜赶到雷达站,关闭电源逐个机件触摸,发现一个部件特别烫,朱金峰自信地说:“就它出问题了!”果然,更换部件后,故障立即排除。
别人眼里的疑难杂症,朱金峰常常能手到病除。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朱金峰先后保障过十余种型号的雷达,处置了上千起技术故障难题,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绕过拦路虎。
一次,朱金峰在某雷达站蹲点,雷达示波管出了故障,更换示波管后显示屏上出现异型图案,这是朱金峰从没遇到过的故障现象。更换新的示波管,故障现象依旧;排查所有电路,没有发现异常。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朱金峰一时也被难住,雷达站官兵对朱金峰说:“还是让厂家来修吧。”“遇到故障就丢给厂家,如果打起仗来,等厂家的人过来,我们早吃败仗了。”朱金峰反复检查和验证,终于确定故障原因是更换的示波管与放大器不匹配,改变放大器电路后成功排除了故障。
大家可能不太相信,朱金峰的第一项技术革新竟是为了扔掉两根竹竿。
1998年3月,某雷达站一部雷达担负战斗值班半年多后,由于某个配件烧坏,天线无法启动运转,找了许多厂家和科研单位都没买到配件,雷达站官兵无奈只好用两根竹竿推着雷达天线转动。这幕情景深深刺痛了朱金峰,他决心自己设计生产,带领攻关小组经过3个多月的潜心钻研,终于研制成功。随着朱金峰按下启动按钮,天线快速地转动起来,官兵们欢呼着将那两根竹竿扔到了山下。
2001年,该旅装备的某新型雷达由于一种部件经常发生故障,每年仅维修费就要花100多万元。朱金峰心急如焚,带领技术骨干夜以继日攻关,设计出一套低成本替代方案,却受到有关专家质疑,雷达生产厂家也不愿承担风险更换设计。眼看方案就要夭折,朱金峰立下军令状,说服部队多方协调帮助立项,成功设计了样机,装到雷达上试用效果很好,一直没有出现故障。空军机关得知后,安排朱金峰带人对其他部队两部同型雷达进行了改装。
某型空管雷达性能先进,但一种关键部件平均使用寿命仅为数千小时,远低于设计使用寿命,更换一个需要200万元。朱金峰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带着攻关小组长期跟踪研究,使其使用寿命延长两倍多,为国家节约经费1500多万元。2011年,该研究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迅速在雷达部队推广使用。
屈指一算,朱金峰从事技术革新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空军武器装备技术革新成果奖5项,取得显著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