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这个太守爱搞发明
“父母官”是中国平民百姓对官员的最高评价,其称谓来自两汉时期的“召父”“杜母”。“召父”指的是西汉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杜母”指的是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这些说法来自《后汉书》“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这句话是南阳百姓对两汉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杜诗的称颂。
杜诗,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8年,字君公,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先后任河内郡功曹、侍御史、成皋令、沛郡都尉、汝南都尉、南阳太守等职。他为政清平,公正廉明,时人常将其与召信臣相比,号为“杜母”。
杜诗在《后汉书》中,被称为东汉时期政绩突出的官吏之一。杜诗年少时就显示出才能,出任河内郡功曹,办事公正廉明,人人称赞。更始年间,杜诗到大司马府任职。建武元年(25年),三度升迁,出任侍御史,负责安抚洛阳百姓。此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横行霸道,百姓恐慌不已。杜诗对萧广晓之以理,但其不改,于是将之格杀。光武帝听说此事后,亲自召见并勉励他,赐给他一套仪仗,派他去河东,诛杀杨异等人。杜诗到大阳,听说杨异等人想渡河北上,于是烧毁他们的船只,以绝其退路。他派遣郡兵包围,并率领骑兵突袭,达到全歼目的。杜诗出任成皋令,三年期间,政绩显著,又相继出任沛郡都尉、汝南都尉,都有政绩。
建武七年(31年),杜诗任南阳太守,成为一郡之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他崇尚节俭,政治清平,因诛杀暴徒而在当地树立威信。他爱护百姓,善于思考,发明创造一种利用水力的鼓风机。该机器用以炼铁,铸造农业用具,功效大,且节省民力,方便了百姓。他兴修水利,治理陂塘,扩大耕地面积,使农业获得大的发展,南阳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时人将他的政绩与西汉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这是在称颂召信臣、杜诗造福南阳的功绩。
杜诗治理南阳有方,政务教化风行郡内,让南阳获得大治,但他很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不能长久地担任南阳太守,想将太守之位让给有功之臣。于是他上书光武帝,表达了主动让贤、担任低级职务的想法:“我杜诗暗自思考,自己是个史吏之才,恰逢陛下创立大业的时机,贤能俊才在外建功,朝中缺人,而获得超过自身能力的大恩典。我作为南阳太守,牧养一方而不称职,没有产生好的效果,长期占据太守之位,这会让功臣们心怀不满,我为此诚惶诚恐。建武八年,我上书乞求避功德,陛下没有同意我离职。我杜诗受陛下深恩,按理不敢苟冒虚请,但我又不能抑制自己而表达出来,我愿意从南阳太守之位上退下来,担任低级职务。等我年纪大些,能够承担重大事务时,如果让我杜诗对国家有所帮助,再让我担任高级职务,即使封侯授爵,也不推辞。请陛下哀怜!”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杜诗虽为地方官,但他关心国家大事,向朝廷出谋划策。比如他针对当时只要有玺书便可发兵的制度发表意见,认为兵是国之凶器,必须谨慎。为防奸人伪造玺书,危害国家,应以虎符为发兵凭证。该建议得到光武帝的采纳。他还喜欢向朝廷推荐人才,推荐了名士刘统、董崇等人。
杜诗在南阳担任太守七年,于建武十四年(38年)病逝。杜诗虽长期担任太守,但死后没有留下财产,据司隶校尉鲍永调查,“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光武帝下令在郡邸治丧,赐绢千匹。
杜诗才能突出却为人低调,主动提出担任低级职务,胸怀广阔。他治理地方,为政清平,尽心尽力,造福一方,并关心国家发展,荐举贤良,出谋划策。他不谋私利,家境贫寒,却品德高尚。他虚怀若谷、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景仰。
摘编自《中国廉政史话(人物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