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第五伦怎样崭露头角
第五伦,生卒年不详,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时期曾任民团领袖、郡吏、乡啬夫、主簿、淮阳国医工长、会稽太守、宕渠令、蜀郡太守、司空等职。他长期在基层工作,经历过官场沉浮,熟悉民情,知人善任,奉公守法,不畏权贵,以贞白著称,时人将其比作西汉时期的贡禹。
第五伦的祖先姓田,后来因为田姓迁徙到陵园的越来越多,就以次第作为姓氏。他为人正义有德行,虽年少,但在王莽末年战乱纷起的动荡时代,宗族乡里均争相依附他。他组织民团,作战勇敢,击退铜马军、赤眉军的进攻,保卫家乡。他因功受京兆尹鲜于褒召见,鲜于褒因其与众不同,任命他为郡吏。但不久鲜于褒被贬为高唐令,临别时对第五伦有相见恨晚之感。
第五伦辞职回乡,为啬夫,公平地办理徭役赋税,调解民事纠纷,深得民心。但他觉得怀才不遇,久宦不达,于是举家迁徙到河东,改名为王伯齐,在太原、上党间运盐为生,亲友故旧都不知道他的住处。他运盐时将所过道路打扫干净,人们称赞他为“得道之士”。
几年后,鲜于褒将第五伦推荐给京兆尹阎兴,阎兴任命第五伦为主簿,负责监督铸钱,管理长安市场。第五伦整顿了市场上的度量衡,实行公平交易,使得百姓悦服。
建武二十七年(51年),第五伦因举孝廉出任淮阳国医工长,随同淮阳王来到国都,受光武帝召见,光武帝认为第五伦非同寻常。建武二十九年(53年),第五伦跟随淮阳王再次来京,与其他官员一起受到光武帝的接见。光武帝问询政事,第五伦对答如流。光武帝大悦,于次日又专门召见他,与他谈到晚上。光武帝与他一见如故,开玩笑地问他:“听说你为吏的时候,殴打妻子的父亲,不给从兄吃饭,是吗?”第五伦对皇帝的指责,并未吓倒,而是从容地答道﹕“我三次娶妻均无岳父。少时遇上饥荒战乱,实在不敢妄自请人吃饭。”光武帝听后大笑,很满意他的回答。第五伦出宫时,皇帝下诏任命他为扶夷县长,还未到官邸,又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第五伦虽为会稽太守,但生活清苦,不雇佣人。他亲自铡草喂马,妻子做饭。俸禄除留一月口粮外,其余均贱卖给贫民。会稽人喜欢算卦和祭拜鬼神,百姓常因杀牛祭神而日益贫困,民间流传自己吃牛肉而不祭祀者,发病将死时发出牛声。对于这种荒唐事,前几任太守不敢禁止。第五伦到任后,发公文于境内各县,告知百姓:巫祝若有依托鬼神诈骗恐吓愚弄百姓者,依法论处;如有妄自屠牛者,官吏则按律处罚。起初民间对此命令感到很恐惧,有的巫祝诅咒妄言,流言四起。第五伦坚持己见,追查流言源头,严惩违反命令者,最终将这股歪风邪气打压下去,百姓获得安宁。
永平五年(62年),第五伦因触犯法令被调离时,百姓无论老小均依依不舍,攀车叩马,啼哭相随,一天才走数里,难以前行。于是第五伦假装在亭舍休息,暗自乘船离开。众人知道后,又去追赶他。在廷尉府问罪时,吏民上书请愿,守在门口的有千余人。此时汉明帝正处理梁松案,也有许多人为梁松鸣不平。汉明帝担心助长此风,命令公车不要接受关于梁松、第五伦的上书。后来,第五伦被皇帝赦免回乡,亲自耕种,不与人来往。
几年后,第五伦出任宕渠县令,他举荐乡佐玄贺。玄贺以清正廉洁著称,为官所在,教化大行,曾为九江、沛郡太守,最终官至大司农。为宕渠县令四年后,第五伦晋升为蜀郡太守。蜀郡土地肥沃,地产富饶,百姓和官吏都很富裕,掾史的家产多至千万,都坐着新车,骑着高头大马摆阔,而且官场贿赂成风。第五伦将富裕的下属精简还乡,选拔贫穷且有品德的人充任,整顿吏治,于是贿赂之风绝迹,清廉之风兴起。他所选拔的官吏多官至九卿、太守,被时人称赞为“知人”。
七年后,汉章帝即位,他被擢升为司空。皇帝因明德太后的关系,尊崇舅舅马寥、马防、马光。马氏三兄弟官居要职,并倾身交结官员。第五伦认为太后一族势力过大,想要朝廷抑制他们的权势,于是上书皇帝,以之前的外戚专权事例为鉴,要求皇帝设法使马氏三兄弟安于其位。后来马氏因罪势衰,而皇后窦氏一族势力崛起。第五伦又上书汉章帝,希望约束外戚权势,不准外戚与士大夫随便往来,以防患于未然。第五伦不畏权贵,直言进谏,敢于对东汉外戚专权的顽疾发表意见,可谓切中时弊。
第五伦奉公守法,说话办事按章进行,有时儿子劝他不要这样,他就呵斥儿子。官吏上书有益于国家的,他就封起来上报,毫无私心。他恪尽职守,为人诚实,以贞白著称,时人常将他比作前朝贡禹。有人问他:“你有私心吗?”他说:“昔日有人送我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逢三公选拔人才时,我能记起他,而始终没有选拔他。我的侄子时常有病,我一夜去探望十次,回来才安心睡觉,我的儿子生病,虽不去探视,但整夜睡不着。像这些事,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第五伦的“私心”,实际上凸显出他的无私及其公正廉明。
第五伦因年老多病屡次要求辞职,元和三年(87年)获准,以两千石俸禄养老,另外赐钱五十万,公宅一区。几年后去世,时年八十余岁。皇帝下诏赐予棺材、衣衾、钱布等丧葬品。
第五伦才能出众,受百姓爱戴,早年怀才不遇,后虽受光武帝垂青,但还是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仕宦生涯,这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局限。他屡仆屡起,廉洁奉公、正直无私之心一如既往,未受宦海沉浮的影响,这种精神值得传扬。
摘编自《中国廉政史话(人物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