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李文强:18年奔波在行医路上的乡村医生

陕西铜川乡村医生李文强,惟愿一生“悬壶济父老”,18年走过山村沟沟坎坎。如今他心心念念的是,未来谁能“接班”照顾乡亲?

陕西铜川乡村医生李文强,惟愿一生“悬壶济父老”,18年走过山村沟沟坎坎。如今他心心念念的是,未来谁能“接班”照顾乡亲?

踩着板凳,踮起脚尖,李文强探出右手,够了两次,才勉强将吊瓶挂到了窗楣上。卧病在床的女乡党见此情景,“爱莫能助”间也不禁莞尔一笑——不到一米五的身高,76斤的体重,让老李即使站在女患者身边,仍显得格外“娇小”。

扛起药箱,李文强一瘸一拐地又赶去下一家出诊。与身上所着白色大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和45岁年纪并不相符的一张饱经风霜的黝黑面容。

连通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光明村3个村组205户、786名村民的土泥路,乡村医生李文强一走就是18年。生于斯,长于斯,惟愿一生“悬壶济父老”的老李,如今心心念念的是,未来谁能“接班”照顾乡亲?

铝水壶在土炉子上嗞嗞作响。李文强还未归家,年过七旬的老母亲杨桂玲已将屋内炉火烧得旺旺的,“一出诊忙起来,常常吃不上热饭”,老人心疼地说。

与周围拔地而起的二层“洋房”相比,这是一户在村里并不显眼的农家小院。前厢,挂着“光明村卫生室”的牌子,药房、治疗室、病床一应俱全,白墙刷得亮堂堂的;后院,两间房用做仓库,还余一间给老人当卧室,大白天亮起灯,屋里略显陈旧的家具摆设仍显得黑黝黝的;而李文强,平常则睡在卫生室的值班室。

“村里至今还有30多例大骨节病患者,其中就包括我和我娘。”母亲多年饱受病痛之苦,自己打小也因病症影响了发育,李文强深切体会到偏远山村缺医少药的难处。1992年他如愿考上耀州区卫校,毕业一拿到乡村医生资格证,就回到老家开起了卫生室。

常见季节多发病、各类慢性病、孕产妇体检、0到6岁儿童接种疫苗……论医术高低,李文强算不上名医;论人心轻重,老李却是全村人信赖的祛病良医。

2005年冬的一个雪夜,凌晨1时,李文强被拍门声惊醒,“二组王爱侠的丈夫说媳妇肚子疼得在炕上直打滚。”冒雪赶至患者家中,李文强很快诊断病人为宫外孕,当即送她到镇卫生院抢救,夺回了一条性命。当年,他就及时送诊了4位有生命危险的村民。

2012年7月,79岁的村民魏翠英肺心病发作,右心衰竭,经医院治疗无效而返家。“家人打好了棺材摆在院子里,但又抱着一丝希望找到我。”李文强坚持开药治疗,十多天后魏翠英病情缓解,后来还能下厨做饭,“老人现在还健在。”

年届八旬的一组村民李文汉,身患结核性胸膜炎,住院期间多次接到病危通知单,医院建议接病人回家、安排后事。患者家属找来后,李文强坚持对症治疗,3个月后患者奇迹般地康复了,“老汉现在还精神得很,后来医院主治医生不敢相信,还给我打过电话,问我咋治的。”老李笑言,就是打针挂吊瓶,3个月花了170元,还不及住院一天的费用。

新农合推行前,李文强从未收过出诊费、诊查费;肌肉注射一次两角钱,静脉注射一次一元钱;用药“只开对的、不开贵的”,感冒、腹泻等常见病开3天药只要两三元钱,吃药能好就不打针;出诊上门从不在人家屋里吃酒,更不要红包……厚道憨实的李文强,每年诊治1200人次以上,出诊率超过50%,先后为乡亲减免了10余万元的医药费,“赔”上的却是三辆摩托车、一辆小汽车,还有自己的两条腿。

李文强家后院的仓库里,如今还停着一辆废旧的黑色摩托车,没有车座,车垫绑在车梁上。“车座太高,咱骑不上去,只好叫人拿大锤敲掉,坐在车梁上开着”,由于大骨节病不便步行,为了上门出诊,老李先后换过3辆摩托车,“3个村组来回跑,土路多,费车。”

2012年夏的一个雨夜,三组村民谢继年突发冠心病,李文强开着摩托冒雨出诊,路滑不慎摔到了水渠里,车子压在身上,砸坏了右腿膝盖,打手机给患者家属才将他背回了家。经过7个小时手术,他的右腿更换了一块膝盖骨,“现在两腿是一条长一条短,一公里以上的路就走不动,天冷还发麻疼痛”,乐观的老李笑称自己的膝盖是“气象台”,“天气一变马上反应。”

手术过后,李文强不能再开摩托了。难道以后天天坐诊不成?在上级部门赞助下,老李又自掏腰包2万元,买了辆老年代步车。老李个儿矮,开在山塬上,远远看去就像无人驾驶。一来二去,老李的出诊交通成本增加不少。“今年正月走雪路,5天竟然吃掉了100块钱的油”,老李瞪大眼睛反复念叨着,有点心疼。

但为乡亲减免医药费时,他却从未这般“盘算”过。“门诊费用6000元,公共卫生费8000元,药品‘三统一’年补助一万元,刨掉各项支出,还剩个一万五六”,老李扳着手指。和绝大部分乡村医生一样,待遇问题让他过日子必须精打细算,“还得给闺女接济些。”

老李的闺女本不姓李,“早些年媳妇嫌家里穷,跟别人走了,后来抱了个养女。”对闺女,老李是“要一毛钱不敢给八分”,十分疼爱。而闺女也争气,在父亲的力主下考上了护校,现在在城里的中医院做护士,“合同工,月工资1000多,房费啥的一弄就不够了。”

孝顺的闺女打算在城里处个对象,再把父亲奶奶接过去安度晚年,可这却成了父女间的最大分歧。“等我老了干不成了,总得有人接手,不然咱农民谁有个病咋弄?”李文强放不下乡里乡亲,尤其是留守在家的老人们。“我想让闺女回村里接过卫生室的工作,可闺女却说,坚决不回来。”赌气似的,老李又补上一句,“我说,接我去城里我也不去。”

采访被上门配药的村民和求诊电话频频打断,采访结束,李文强继续忙碌。他脸上重新浮现起乐观的神态,好像已经说服自己看开了和女儿之间的不快,“将来咱村医待遇好了,肯定还有人争着干。”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古稀夫妇乐善好施近六十载,先后捐款累计20多万    下一篇 退休检察官用新盖的房子做抵押,办起农民工子弟学校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