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警刘安:北京丰台蒲黄榆的“平安男声”
照顾孤寡老人、资助孤困儿童、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他待社区居民如至亲; 2012年度中国身边好人,2014年全国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特别奖,荣获二级英模称号……面对荣誉,他说他其实很平凡。
刘安,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蒲黄榆派出所的一名普通社区民警。虽然从没破过轰轰烈烈的大案,但他却用29年的坚守,守护了一方平安、促进了一方和谐。他自己也因此收获了一个片警的别样人生。
蒲黄榆第二社区是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老旧小区,居民年龄结构偏大,孤寡老人很多。这让片警刘安在做好辖区治安工作的同时,又多了很多“干爹”“干妈”。
13号楼的黄振营夫妇就是其中之一。黄大爷今年74岁,一生闯荡,回到北京后,与已经退休的庞阿姨走到了一起。由于庞阿姨身患多种疾病,唯一的儿子又在河南工作,两位老人只能互相扶持着相依为命。
“这些年,我们老两口多亏了刘安,真跟亲儿子一样。”黄大爷说,得知两位老人的困难后,刘安每周都要到黄大爷家里几次,帮助打理家务、陪老人去医院看病……从警29年来,刘安一直工作在蒲黄榆派出所,先后照顾了69位孤寡老人,很多老人都表示要把房子等财产留给他。
冷静大妈90多岁时去世了,是刘安送的终。老人在世时,几次提出把自己的房产赠予刘安,还到公证处做了公证,却被刘安婉言拒绝。“孩子,你照顾了我十几年,啥都不要,我可怎么报答你!”“我就是您的亲儿子,有什么可报答的!”刘安说,“社区就是我的家,这里的5000多居民都是我的亲人。”
小区虽然老,却有自己的广播和报纸,还有一支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警民志愿者爱民服务团队”。
当年,为了向社区居民宣传安全防范知识,刘安背着一个录音喇叭,走街串巷,小喇叭一喊,就是八年。渐渐地,刘安感到小喇叭录制的信息量太少,无法实现和更多居民的沟通。于是,他便产生了在小区安装广播的想法。
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实,刘安四处奔走拉赞助,但资金还是有缺口。刘安就自掏腰包几千元,购置了必要设备。2011年3月1日清晨,社区广播室正式开播,小喇叭终于变成了广播站。“广播的内容不但有实用的安全防范知识,还有我们身边的故事,还能投稿、点播歌曲,大家都喜欢听。”一位正在小区里遛弯的大妈说。
只有广播还不够。刘安还陆续创办了各种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网上有微博、网下有广播和报纸三位一体的法制宣传模式,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服务。
“除了宣传,实实在在的服务也得跟上。” 2011年,刘安组织小区物业、房管、水电维修、煤气站、理发店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成立了“警民志愿者爱民服务团队”,下设10个服务小组,包揽社区内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空巢老人的应急服务。并公开承诺服务,接受社区群众监督,团队所有成员电话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
“刘安这些年为社区做的事我们都看在眼里,太不容易了,我们都愿意跟着他干。” “爱心车队”队长朱宝瑞说。
1965年出生的刘安,父亲是共和国的第一批空军,从小他就梦想着穿军装、戴大檐帽。1983年刚刚高中毕业,他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军装。复员后,刘安仍旧对“穿制服”情有独钟。1986年,他脱下军装穿上了警服。
“当时想着做警察就是抓小偷、破大案,从没想过做片警。”刚到蒲黄榆派出所报到的刘安曾几次找过领导想调整工作岗位。刘安说,“当时年轻气盛,多亏我跟了个好师傅。”在老警官张明理的言传身教下,刘安的心慢慢沉淀了下来,“当片警、驻社区,一样有很多工作要做。”而这一干,就是29年。
2004年,刘安通过竞聘考上了分局副所长,“当官”就在眼前。但他要去任职的派出所不在蒲黄榆社区。听到这个消息后,社区的干部群众把刘安围在了办公室,他们既高兴又难过。
“能不能不走?”社区书记徐长秀带头哭了起来,一片泪海瞬时把刘安淹没。最终刘安还是留了下来。
不同的选择,带来不一样的人生。“社区就是我的家,我今年50岁,还能在这干10年,还能做很多事。”刘安说,“其实,当一辈子片警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