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华:30年来繁育训练的“战狼”遍布火箭军阵地
火箭军军犬训练队队长李保华,有中国“狼王”的美誉,30年来,他繁育训练的“战狼”遍布火箭军每一处阵地,有效解决了战略导弹阵地防卫与警戒力量薄弱的矛盾。他和他所带领的军犬队收获了诸多荣誉——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集体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茫茫伏牛山醒了。
清晨,阳光透过这片云中仙境,在树林里投下斑驳的影子。鸟叫声此起彼伏,清脆如铃。突然,草丛里,一条军犬一跃而出。紧跟着,后面跳出一个人来。
仔细端详眼前这个人,眼睛大,脖子粗,脑袋几乎和肩膀连为一体,凛凛双目藏有一股无形的杀气。只有在他说话的时候,你油然而生的紧张感才会渐渐松弛。他的声音很有磁性,言谈举止间仿佛蕴含着无声的力量。他喜欢深呼吸。说话间,他连连深吸了几口气,仿佛很享受这片大山独特的气息。
“你的一生可以有无数个它,而它的生命中,只有唯一的你。”他轻轻地拍了拍身旁军犬的脑袋,若有所思地说出了这句在肚子里酝酿了很久的话。
他叫李保华,是火箭军军犬训练队队长。他喜欢酿造的不仅是一句句带有哲理味道的话,更有他称之为事业的军犬繁育驯导生涯。这是历经30年艰苦而甜蜜的酿造。李保华和他所带领的军犬队收获了诸多荣誉——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集体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狼是勇敢的,它敢于忍受漫漫长夜的孤独,用深邃的目光,去穿破黎明前的黑暗,寻找一片驰骋的草原。李保华长得像狼,也喜欢以狼来称呼军犬这一由狼驯化而来的物种,因此享有“狼王”的美誉。
见李保华的第一面,我就被震撼了,他身上似乎天生就有一股“王者”的霸气。这种感觉也被很多战友证实:无论是威猛强悍的德国牧羊犬,还是凶狠难驭的藏獒,只要见到李保华,便会俯首听命。
那年李保华去西北考察引进一种藏獒,刚踏入犬舍,一头凶悍彪壮的藏獒咆哮着猛扑过来,白色的黏液顺着锋利的牙齿流下,眼睛里射出的凶残之光,让人不寒而栗。
李保华静静地盯着它,1秒、2秒、3秒……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下来,在他的注视下,这头藏獒的声音越来越低,动作越来越小,最后竟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驾驭犬并不像开车,如果说开车是机械性的、技能性的,而驾驭犬则是心理性的、人格性的,甚至是灵魂性的。”李保华说,“这是一种艺术。要领导它们,就要比它们更有兽性。”说完,还不忘做一个龇牙咧嘴的表情。
说话间,一条德牧正吐出舌头大口大口地喘气。连续半个小时的奔跑、急停、弹跃、攀登,是这只军犬的日常训练课目。李保华似乎丝毫没有让它停下来的意思,还没等喘上两口气,又发出“指令”。“注意,袭!”跳障碍、冲火圈、过天桥、穿地沟……德牧低吼着向不远处的假人冲去。此刻,李保华脸上露出属于他的“招牌微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和军犬一起流汗、一起战斗、一起成长。
“没有天生的战狼,更没有轻易获得的荣誉勋章。”担任火箭军军犬训练队队长这些年,李保华不知多少次迎来这样的幸福时刻——
全军首届军犬大比武,李保华带领成立仅5年的火箭军军犬队,一举斩获了1项第一、2项第二、1项第三、团体第二的优异成绩,被誉为11支军犬队中“组建时间最短、成绩最好”的“黑马”;全军首次军犬实战化演练,李保华带队参加了5个课目中的2个,参演的36条军犬中有16条出自火箭军军犬队……
所有这些“成绩单”,李保华最欣慰的还是来自火箭军部队基层官兵的评价:“李队长驯出来的军犬,好样的!”
此言不虚。就在前不久,李保华还收到一封来自某导弹阵地的表扬信。
这天黄昏,在某导弹阵地警戒区域里,两只担负警戒任务的军犬突然狂吠不止。执勤哨兵仔细观察发现,对面山坡上有人正在用望远镜窥探阵地。驯导员当即解开军犬牵引带,两条军犬像离弦之箭直扑对面的两名间谍。
有这样一组数字,耐人寻味:火箭军军犬训练队成立于1993年,是我军成立时间最短的军犬训练队;李保华从事驯犬工作30年,是目前全军参加驯犬专业时间最长的现役军犬训练队队长。
这“最短”与“最长”之间,便是李保华和他的军犬们创造传奇的人生舞台。
李保华自己都没有想到,33年前的那个冬夜,他与一条军犬的故事,竟在不经意间掀开了这传奇舞台幕布的一角。
1984年冬,站在原兰州军区某综合仓库分队营房前,李保华拿出吃饭时省下的一个馒头,眼前这条德牧军犬狼吞虎咽地嚼了起来。爱就是这样简单又纯洁,让彼此在相互温暖中找到前进的力量。此后,那条山沟里,李保华身后多了一位“无言的战友”。
机缘巧合,恰逢原兰州军区第一批军犬培训班招生,李保华放弃了政治处放映员这个“令人羡慕的岗位”。
入队第一天,德牧、拉布拉多……品种繁多的军犬让李保华眼花缭乱。了解到每一只军犬都有档案,血统族谱、立功受奖、生老病死都被记录在案,李保华立刻被军犬队的专业程度吸引。翌年春天,凭着勤奋刻苦的干劲,他又被送往全国目前唯一从事警犬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南京警犬研究所,学习军犬繁育技术。
“留下吧!你是一个真正爱犬的人,军犬也需要你这样的人!”原南京军犬队的领导和教员极力挽留,李保华二话没说当即答应下来,因为在这里能接触到更多军犬,“这样离成为一名优秀军犬驯导员的梦想就更近一步”。
“3条犬能做什么?组建军犬队?”站在大山下的废旧营区前,徐子健觉得有些“荒唐”。这位跟着李保华一起创业的军犬队“元老”没想到的是,20多年后的今天,李保华做到了。他竟将这3条犬变成了千条犬,亲手打造了火箭军军犬队的今天。
那是1993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午后的阳光灿烂而又温暖,墙角的杜鹃花如往日一样殷红地绽放。一位中年人来到南京军犬队的繁殖区,看见李保华正在给母犬接生。几番询问之后,中年人点点头,微笑着离开。这个人,正是当年负责筹建南京军犬队的陆光炎。后来陆光炎调任原第二炮兵某基地副政委后,发现导弹阵地警戒区域大、目标分散、警卫力量相对薄弱。他深知军犬在巡逻警戒方面的优势,提出了组建火箭军军犬训练队的想法。
“后来到了某个山脚下,我们傻眼了。”徐子健说,“空寂的深山野林、半人高的杂草、20多孔破旧的窑洞。”可正是这样的“荒山野岭”竟让李保华十分激动:“这里远离闹市,有山有水、场地开阔,是一块训练军犬的绝佳宝地!”当天晚上,他们就住了下来。此后的3个多月时光,他们不知磨破了多少副手套,硬是在旧营房里刨出90多万块砖瓦,修建了108间犬舍;从河滩里拉来几十吨沙子,捡来500多立方米鹅卵石,修建起了200多平方米护坡墙和300多平方米军犬训练场。
去南京的火车上,李保华的心里没底。
为了扩大犬种,他揣着5万块钱到了南京。由于没有正式编制和经费,这钱还是基地装备部从家底儿里抠出来的。但李保华心里清楚,这点儿钱连一条德国牧羊犬也买不到。
下了火车,他提着几袋水果,直接找到军犬队的老队长和军犬研究所的老领导。好话说了几“箩筐”,李保华的执拗终于打动了老领导,牵着7条军犬而归,其中还有一条怀孕的母犬。李保华高兴坏了,赶紧打电话叫两个战友来关照这些“宝贝”。10天后, 那只怀孕的母犬生了,生下11条活蹦乱跳、嗷嗷待哺的小牧羊犬……
采访时,天气突然阴沉下来,下起了蒙蒙小雨。
下雨了,还驯吗?驯导员郑国军丝毫没有要停止训练的意思,训练场上的军犬们也是兴奋地嗷嗷叫。“没关系,训练完了回去用毛巾擦擦就好。山里天气多变,更接近实战的要求。”郑国军顿了顿,“其实,我们队长更喜欢下雨天。”
下雨天对于李保华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某种意义上,那是梦圆的一刻。
李保华清晰记得,1997年9月17日那天,也就是来到伏牛山的第五年,“当时天下着大雨,地面很泥泞。我们坐在地上,心情庄严而激动。首长也没有打伞,冒着雨宣读了第二炮兵军犬队正式列入编制序列的命令……”那一刻,李保华竟像孩子似的泪水夺眶而出。
如何评价李保华?一般人眼中看到的是“传奇”,业内人眼中看到的却是“专业”。
这份专业里,铺着勇敢的底色。
“有一次扑咬训练,军犬突然失控,把他的手脚严重咬伤。整个护袖都被染红了,他还在医院里躺了好几天。”驯导员张国强回忆说。
“军犬对你表示亲昵的方式就是咬你,越亲越喜欢咬,尤其是一些幼犬总是咬着裤脚不松口。”他笑着解释说,训练军犬格斗时,也必须让军犬狠狠地咬。一场训练下来,他的手臂总是青一块紫一块。跳障碍、冲火圈、过天桥、穿地沟……这些特殊的训练课目都是提高军犬胆量和勇敢意识的必训课目,每次训练,李保华必到现场,进行导引和示范,所有训练课目都严格按照实战方式进行。
这份专业里,铺着创新的底色。
那年冬天,军犬队为东北某导弹阵地配属了2只多伯曼犬。这种犬属短毛犬,到了寒区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每次巡逻都会冻得瑟瑟发抖,执勤的驯导员不得不给军犬披上一块羊皮取暖。
消息传回军犬队,李保华陷入沉思:火箭军部队分布广泛,配属军犬必须要能适应寒区、亚热带、热带等多种环境。那些天,李保华把《军犬繁育学》等理论书籍翻成了“白菜卷”。他突发奇想,大胆试验,将耐寒能力强的雪橇犬和机智勇猛的比利时牧羊犬进行杂交,成功培育出了适应在寒区执行警戒任务的新犬种。
这份专业里,铺着敬业的底色。
去年初,李保华到某个阵地执行任务,看到阵地配备的军犬总是习惯性地用爪子挠眼睛。这个细小的动作引起了他的注意,上前拍拍军犬的脑袋,顺势扒开军犬的眼睛,发现眼睑下面几条白色的线状寄生虫在蠕动。他当场给军犬戴上口笼,翻开眼睑,用镊子为军犬挑净。随后,他马不停蹄走访了多个阵地,发现不少部队缺乏科学的训练和疾病防治,导致军犬警戒能力大幅下滑。调研归来,李保华专门遴选出优秀军医和驯导员成立巡检小组并携带药材、教材、训练器材,走遍了所有阵地点位,现场指导军犬的训练及管理方法。
“每一种军犬都有不同的感觉表现,这也正是驯导员与军犬能够相互磨合的原因。”说起对军犬的了解,李保华“如数家珍”,而透过李保华和他战友们裤腿上的洞,不难读出科学、严谨、专注、敬业、奉献等这些词汇。有了这些词汇构成的“专业”,便不难理解李保华的“神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