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弃百万生意回乡,组建一支种田能手“集团军”
图为2017年1月19日上午,凌继河在西路村农田与开着镟耕机的种田能手刘高美交流冬耕事务。
隆冬时节,年味渐浓,江西省安义县鼎湖镇西路村农田上,镟耕机往复来往翻耕。
“老古话说得好,‘儿子要亲生,田地要冬耕’。”2017年1月19日上午,凌继河站在宽敞的机耕道上看冬耕的情况。
凌继河是全国闻名的种粮大户,他承包了镇上1.9万亩地,聘用了127人种地,还成立了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在1月8日,他给公司种田能手颁发了308万的年终奖,在此次受奖的93人全部是公司负责耕种的农民。此外,还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设置专门的奖金。
顶着骂名开始的事业
张罗种地这事儿之前,凌继河已经是老乡眼中的大老板,在南昌的生意每年盈利有两三百万。
这个大老板每次回老家总是盯着荒废的良田若有所思。安义县30万人口有16万多在外创业、务工。种田的人越来越少,而抛荒的田却越来越多。为改变这一状况,安义县干部也想了一些办法,支持和鼓励留守村民租种他人的田地,但收效不大。
2009年9月的一天下午,凌继河向鼎湖镇西路村委会提出流转村里的田地集中耕作,决定转让全部的生意,回家种田。西路村村民代表大会上当即炸开了锅,有人说他是“死作”,钱赚多了没地方花,想回老家显摆一下子;也有人担心他把土地挪作他用,流转后的土地要不回来,承诺的流转条件不能兑现。
他还真是“死作”的派头:当时村里的地租金每亩七八十元,他却要大家每亩200元的租金,还立了三个约定:土地不挪作他用、流转合同期满可不续,不亏乡亲。
亲朋好友都觉得凌继河疯了!
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坐满了一大圈,不少还是专门从西安、昆明、宁波等地赶回来的,轮番劝说他放弃。
他妻子则坐在房间里抹眼泪:“当初嫁给你,不就是看你脑瓜子活会做生意,不用和泥巴打交道。你倒好,轻省赚钱的生意丢了,回头受这个苦,遭这个罪!”
凌继河手拿一个计算器,一直在算成本,反倒劝说亲戚:“在外闯荡多年,我一直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回老家创业,大面积承包农田,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用科技种田,带动乡亲发家致富。”
初中毕业后,凌继河曾到海南学了两年科学种田,按他测算,只要亩产达到1000斤,就能有利润!但所有人都知道,当时西路村最好的田,亩产也只有700多斤,明眼人一算就知道那是亏本的买卖。
于是,在凌继河和合作伙伴宁江挨家挨户上门做流转土地工作时,他妻子和亲戚上门“敲警钟”,叫乡亲们不要把土地流转给他。一个搭台一个拆台,又一次,搭台的和拆台的两拨人竟同时出现在一户人家里。
越是这样,老凌越是坚持,家里人拗不过,只好依了他。
组建种地能手“集团军”
2009年的下半年,宁江袋子里装着一本账本、一沓10多万的现金,凌继河一手拿着流转协议,一手敲村民的家门,和村民们现场签约,现场交付租金。整整半年,他俩每天清晨6点从南昌出发到安义,每晚11点返回南昌。最终,他俩说服了近700户人家,流转了4900多亩土地。
地有了,谁来种却还没着落。
2010年下半年一天,凌继河来到刘高美家请他帮忙种田,并承诺不管收成如何,每个月发5000元保底工资,最低一年能拿6万元。
“一年如能赚6万元,比自己种田多多了,老凌是个大老板,应该不会骗我,可以试试。”刘高美回忆。
凌继河制订一套特有的管理办法:把土地切块交给种粮能手,确定一个基本产量。种粮能手平时按月领取工资,到年底则根据超额完成的产量领取年终奖。定的双季稻基本亩产是1500斤,再生稻是1300斤,在这个基础上农民超产1斤到50斤每斤奖励0.5元,超产50斤到100斤,每斤奖励1元,超产100斤以上每斤奖励1.3元。
第一年,刘高美带着5个人负责1000亩田,差不多准备春耕了,大型拖拉机来了,可几个人都不会用。
以前传统种地,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喷药,施什么肥、喷什么药,都是靠经验,看到人家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虽是种粮能手,第一次管这么多的地,刘高美心里有点儿打鼓。
但更揪心的是老凌,由于800亩秧苗未及时插下去遭遇寒露风没有收成,另600亩未及时插秧,后来长成“再生稻”,加之烘干设备没跟上,没有仓库,第一年,实际上从田里只赚了1.7万元,还不算其他各项支出,这一亏就是3年。
钱却没少乡亲们一分。2012年1月8日,凌继河第一次为员工发超产奖。当时,公司的大门口摆了十几桌,每个人都是背着一个包来的。前面一张桌子上放了一大摞钱,一打打全是百元大钞,大家从未见过这么多钱,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地傻笑。等到发钱的时候,大家一个个上去,领了钱就数,越数越高兴。
自此,每年的1月8日,是公司发超产奖的日子,至今,年终奖总额超过了1200多万。刘高美连续6年都是个人种粮状元,包括工资先后从公司拿了150多万。
“以前种田觉得没面子,现在走出去都倍感自豪。以后年纪大种不了田,我就去给别人做指导。”刘高美说。
要致富,更要后继有人!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的耕地是就地势而开垦的,很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2013年,凌继河计划打造标准化农田,这一想法遭到了村民的反对,他就到700多户人家逐个解释,如今西路村已是连片的“涝能排、旱能灌、机能耕”的高标准农田,大型收割机可以把收割的稻谷直接送到拖拉机里。
“祖宗八代的耕作模式,硬是被老凌改变了!”播种、插秧、施肥、防虫这些全凭经验的工序也有了一套规范化流程。
从2015年开始,土地流转价格提高到每亩500元,全村通过出租土地每年为村民增收210多万元。此外,村民入股分红、种田拿薪、超产得奖,奖金、租金、薪金、股金让村民逐渐摆脱了贫穷。不少村民主动找到村委会,要求村委会帮助他们与凌继河协商,把流转合同由一年一签变为5年一签、7年一签,最长的13年。
公司越做越大,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9万亩,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30多套,年产5-10万吨的优质大米加工厂,日处理700吨的水稻烘干厂,总资产达到8000多万。不过,老凌并未闲着,不断探索出一些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的新路子。
他创办了绿能专业合作社,提升了农民抱团闯市场的能力和干事业的信心,服务带动周边农户6700余户,给附近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成立绿能农业服务公司,为周边种植农户提供从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到机耕、机插、机收,稻谷烘干、销售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托管服务,做起了农户的“田保姆”。
这些种粮大户把田交给公司托管,公司为他们实现全机械化耕作,一亩地的成本可以降低100多元。同时,公司聘请种田能手帮助农户提高亩产,引导他们种植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让他们每亩地能增收200多元。这一增一减之间,一亩田就能多挣300多元。
老凌说,2016年,他托管的面积是3万亩,2017年,目标是5万亩。按每亩增收200元算,将给农民增收上千万元。
凌继河的种田事业还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加盟,今年受奖的人中有一位95后,他叫熊海仁,是种田能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位。2014年,他从外省打工返乡管理了600多亩田,这两年每年都拿到了10多万元年终奖。“农业需要年轻人,只有他们参与进来,后继才会有人!”
2013年在云南创业的儿子回到老家,加盟凌继河的种田队伍;不久,他女婿也毅然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回来加盟。
“回乡种好田,是我一生的事业!”在凌继河心中,种好田有三层意思: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种田;出产优质绿色生态、受消费者青睐的稻米,保护好生产稻米的生态环境;使种田的乡亲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