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回族小伙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书写大爱
2014年9月16日晚上10点,32岁的回族小伙马峰出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河东机场大厅,他看上去略显憔悴。此时距离他为一名韩国14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仅仅过去了7个多小时。
按照马峰的身体状态,他本应在北京再多休息一天,然而考虑到多待一天就多一天的费用,马峰还是决定当天返回。“对方患者治病要花一大笔钱,能为她的家庭省一点是一点吧,而且我觉得自己状态还行。”
尽管马峰一再解释自己状态还行,但父母看到原本健壮的儿子脸色苍白,还是很担心。
马峰是宁夏吴忠市园林局的一名普通职工,2007年登记成为了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在这几年间,他曾在2012年和2013年两次初配成功,却均因患者的原因未能成功捐献。
今年5月,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宁夏分库再次通知马峰初配成功,经过7月的高分辨配型相和8月的全面体检,中华骨髓库咨询专家认为符合捐献条件。
马峰说,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有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很长时间都没能配型成功,而自己却三次配型成功。“前面两次我都做好准备了,可患者却没能等到我的造血干细胞,我觉得很遗憾。这次终于成功了,这是缘分。能为韩国患者带去生的希望,我觉得特别幸运。”
实际上,与其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一样,马峰也面临着家人的担忧和不支持。“我们之前不了解捐献这个过程,总担心出问题。大家都不想让他去捐献,”马峰的父亲马洪龙说。“你说如果这么大个小伙子出了问题,我们一家该怎么办啊?”
为了消除家人的顾虑,马峰从网上找了很多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资料给父母和妻儿看,还通过在医学院的亲戚咨询专家教授,终于说服了家人。可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没有将这一消息告诉年迈的奶奶。
“以前听说都是从骨髓中取,有一定的风险,马峰告诉我现在科技发达了,都是从血液中分离,基本没什么危险,我们才安点心。毕竟是救人一命,孩子愿意,我们也不能拖后腿。”马洪龙告诉记者。
马峰是宁夏第12例,全国第44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宁夏第一例回族涉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吴忠市红十字会秘书长李辉民介绍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成年人体内造血干细胞总量为3千克左右,捐献者只需捐献200毫升左右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其中含造血干细胞10克,就可为患者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
据了解,我国现有400多万血液病患者,仅白血病患者每年就新增4万余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处于花季的少年。而由于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如需要移植,很难在有亲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中找到供者,只能依靠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为他们提供配型相同的造血干细胞。
“非血缘关系配型成功的几率低至几十万分之一,所以我们希望通过马峰他们这些捐献者的榜样力量,带动更多的青年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这样患者生存的希望才越大。”李辉民说。
如今,马峰已经回到家里,需要至少休养一个星期。
他8岁的女儿陪伴爸爸经历了整个捐献过程。由于担心父亲的安全,每次医生给爸爸检查、打针,“小大人”都会详细地“过问”,生怕父亲出问题。在父亲因为打了动员针腰疼时,女儿又不停地用自己稚嫩的双手为父亲按摩。
“我觉得爸爸很厉害!以后长大了我也要像爸爸一样去献血,帮助更多的人!”年幼的女儿说。
生活中的马峰很低调,不愿意多做宣传。“我是一名回族穆斯林,平时就讲究行善积福。我只是做了一件大家都会做的事,真的没什么特别的,而且在异国他乡,我还多了一个妹妹。”
马峰告诉记者,他希望社会大众更关心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件事,而不是他个人。
“从我自己捐献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很多人还是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总是担心会对捐赠者造成危害。其实亲身经历了,就知道并不可怕也并不危险。希望有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马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