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杨毛吉:三尺讲台授业解惑 一间卧室温暖如家

杨毛吉认为,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养他们美好的人性和德行。成长比成功和成才更重要。

在常人眼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大多发生在校园或课堂,但青海省大通县第二中学的杨毛吉老师,却担负起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为稚嫩的花朵撑起一方温室。熟悉她的人都说,杨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因为她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是孩子们的“毛吉额娘”。

永不关闭的“学生公寓”

1996年7月,刚刚从青海师专分配到大通县朔北中学的杨毛吉,成了50多个农村孩子的班主任。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为了辅导他们学习,杨毛吉的单身宿舍成了孩子们“临时的家”。学生刘兰就曾是家里的“常客”,很多年后,生活幸福、工作稳定的刘兰仍像走娘家一样和杨毛吉保持着母女般的往来。

22年时间里,总有学生住在杨毛吉家,少的住过一年、多的住过三年。他们中有的遭遇家庭变故而身患抑郁;有的因为体弱多病经不住奔波;还有的因为父母离异无家可归……虽然遭遇种种不幸,但遇到“毛吉额娘”,却成为孩子们最幸运的事。她的办公桌里长期备有感冒药、创可贴、红糖等医护品;有的学生上课前来不及吃早餐,她会提前买好馍馍,课间拿给他们吃;自家做的烙韭盒、炸油饼,她总会留出一份带到班里同学生分享……杨毛吉家中供学生借宿的卧室,被杨毛吉女儿戏称为“学生公寓”,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从这里走进大学校门,再意气风发地走向社会。

注重创新 因材施教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杨毛吉非常注重创新方式,因材施教。

杨毛吉发明了“一条鞭法”考核法。每周一早晨,她把一张精心设计的“班级比拼小组表”粘贴在黑板旁边,考核内容涉及学生考勤、作业收交、英语单词听写、语文课文背诵、值日生情况、住校生卫生、文明礼貌等,周末进行总结。

“一条鞭法”考核法从高一坚持到高三,学生尚守平说:“高一时老师说我们到高三会和别人不一样,当时很不理解。现在我们真实地感觉到了。”如今,杨毛吉的“一条鞭法”被许多教师效仿。

杨毛吉的班级文化建设也与众不同。她把亲手绣的励志标语十字绣挂在教室里,“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破釜沉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鼓励学生学习。这些励志标语每时每刻都在引导着学生前进。杨毛吉认为,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养他们美好的人性和德行。成长比成功和成才更重要。

用爱心消融“顽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相比22年前,今天的教师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情况,这也要求杨毛吉尝试多元教育方法。

女学生亚男(化名)曾是班上公认的“问题少女”,抽烟、喝酒、打架样样都不缺,面对老师的说教,她只回答“我的良心被狗吃了”“随你便”。但是杨毛吉并不认可其他老师“这孩子没救了”的说法,杨毛吉巧妙运用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仅用一学期,亚男就成功改掉了身上的很多问题。人们说:“进了杨老师的班,学生就不会和家长吵架了。”面对亚男家人的感谢,杨毛吉由衷的感叹:“一个班主任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学生,还有他(她)的亲人和她的家庭。”

逢年过节,学生们总会给杨毛吉发来祝福,他们在信中亲切地称她为“杨妈妈”“毛吉额娘”。“遇到您是我人生莫大的财富”“老师,母亲节快乐,您的儿女们在远方思念着您,牵挂着您”……这些祝福和感激,是杨毛吉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沙漠渔夫”何延忠:沙漠里养鱼,洪水中淘金    下一篇 他改装调试一套“系统”,圆了600万矿工穿着西装地面采煤的梦想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