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他是无人区里的“气象担当”,在青藏高原为地球“量体温”

在这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王剑琼一呆就是十三年,累计在野外观测1300多天,且在枯燥重复性的工作中从未出现过一次错情。

7.jpg

一场大雪让去往瓦里关的路格外难走。从青海西宁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关130多公里的路,愣是走了6个小时。打瓦里关山脚下顺羊肠小道行驶7公里后,我们爬上了海拔3816米的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今天的监测数据我们要备注下,这么多人到来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监测要求在‘相对清洁’的大气环境中进行。”35岁的王剑琼边说边去室外检修设备。本底台特种观测在气象部门属于特殊行业,观测员日常值班除了观测之外,更要特别留心检修观测仪器,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远离人类活动、地理位置特殊,观测大气成分本底浓度颇为理想,瓦里关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在欧亚大陆唯一选定的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台址。

忠实记录气候变化数据

“瓦里关的观测数据,是全球气候变化评估的主要数据依据,成为历次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与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资料,也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重要数据来源。”从事大气成分特种观测的瓦里关本底台观测员王剑琼,谈及团队贡献很是自豪。

常年驻扎在高山之巅、云层深处的“无人区”中,王剑琼和同事每天都要对山上的各种大气成分进行数据采集,每星期都会采集“空气”样本。一般早上7时到10时,他们就会遵循流程做固定采集,如遇到下雨化雪就及时收集样品,大风天气突袭就赶紧检查设备运行状况……

观象台室外有一座高80米的梯度观测塔,维护保养任务重,不管刮风日晒还是寒冬大风,观测员都得冒着危险爬上爬下,清理结冰、除尘、加固仪器,保证观测正常进行。

“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全天候、高密度观测大气中的各类数据。”王剑琼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拥有温室气体、气溶胶、太阳辐射、黑炭、降水化学和大气物理等30个项目、60多个要素,每天要产生6万多个数据。

当标有“瓦里关”字样的空气瓶子从他们手里出发,来到北京后通过大使馆抵达美国。这些空气及其分析结果,成为我国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以及全世界科学家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

1300多天无错情坚守

瓦里关常冬无夏,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在零下,春季刮风时能扬起12级大风,平均含氧量却只有零海拔地区的67%。

对于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来说,瓦里关近4000米的海拔高度是进行科研的不二之选;而对于人类来讲,3816米是一个时刻挑战极限的地方。

王剑琼说,台里现在有10个人进行轮流值班,每组两人,每十天轮换一次。虽然大多数工作人员来自海拔约2000米的青海省西宁市,但每次换班时依然要经历高原反应。“如同背着30斤的行李,爬两步楼梯就气喘吁吁,嘴唇发紫,最怵的是缺氧,头两天几乎睡不着觉。”常年上山下山,对人体的损坏十分严重。

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观测站对周围环境要求也非常高,方圆50公里之内不允许建任何工厂,就连通过观测站上空的飞机也必须绕行。为了保护观象台附近区域的环境,防止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瓦里关人笑说自己不食“人间烟火”。

为了减少做饭产生的人为污染,值班人员常年一日三餐食用半成品,很多人患上了胃肠疾病。要想吃上顿有菜的饭,要到20多公里外的共和县去买。“现在条件改善后,能用电灶弄点简单的吃喝。”王剑琼笑着说。

在这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王剑琼一呆就是十三年,累计在野外观测1300多天,且在枯燥重复性的工作中从未出现过一次错情,先后承担气相色谱5890、臭氧总量、降水化学/酸雨、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等多个业务项目的项目负责人。

“这里八月飘雪并不稀奇,冬天能到零下20多摄氏度,大雪封山也很常见。”王剑琼坦言,自然条件的艰苦都能想法子克服,精神上的寂寞孤单让人抓狂。“上山10天,别说人了,连个羊都见不到。但既然选择了气象,我们就得怀揣梦想、选择坚守。”

有心的全能“技术宅”

今年35岁的王剑琼,大学毕业后,就来到瓦里关工作。常年的高原工作,让这位身材不高、皮肤黝黑的年轻人,言谈举止格外老练。

台站观测使用的仪器大多为高精度光学仪器,由世界气象组织从各个国家调配,仪器性能、原理、软件系统等差别较大,有些仪器操作使用复杂,标定调试工序严格、繁琐,技术资料基本为外文。

在实验室和观测场里,摆满了各式看不懂的仪器。王剑琼的师傅黄建青说,小王好动脑子,刚来时不懂就会问。“有时候我也答不上来,只好向别人请教。”

走进观象台办公室,各种监测仪器有序运行,英文标注的各种记录册和报表随处可见。为了熟练使用仪器,王剑琼和同事通过出国进修、请专家讲课、现场自学等形式,在较短时间掌握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高质量地完成业务观测。

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精密仪器,仪器往往出现不适应,极端环境致使基地的观测仪器频频遭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尤其是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极易造成观测设备的损坏。一旦仪器出现故障,不仅返厂维修成本很高,而且耽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于是,王剑琼琢磨自己干。当仪器出故障,有专家上山检查或维修时,现场总少不了他专注学习的身影。但凡观测基地仪器设备出现故障,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故障仪器面前。爱问好学有心的王剑琼,如今已能捣鼓好台里大部分仪器。

经过多年努力,瓦里关人总结了一整套仪器调试、维护、排除故障的办法,基本形成了系统、规范的运行和管理技术体系。

“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能照顾好家人,和同事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王剑琼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卖水为白血病患儿筹款 “光头奶爸团”上演朴实父爱    下一篇 遵义汇川区山村小学校长杨华:青山留师魂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