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老人三十年修了三座桥
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老人在去年新修的“热合曼大桥”扫雪。
“10年了,这座桥让我们两个村的人来往很方便,村里的小孩看病问题解决了。”站在这座已经看不出什么材质的大桥前,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维吾尔玉其温乡下阿同村村民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双眼从未离开过桥,如同看自家的小孩般,眼神里透着亲切、慈祥与关爱。
伊宁县有条湟渠,据说是当年林则徐修建的。湟渠的一边,是维吾尔玉其温乡下阿同村;另一边,是巴依托海乡热万村。下阿同村是多个民族组成的大村,却缺少一个村医。“热万村有个远近闻名的村医叫万振江,他擅长看儿科。以前缺医少药的时候,大人们有个头疼脑热的,说扛也就扛过去了。可娃娃们病了就没办法了,得带去瞧医生。”
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说,他从十几岁起,就听村里的大人说这事。“因为没有桥,很多街坊邻居都得从村里走将近10公里路才能上大路,再转到热万村去。要是孩子病了,就火急火燎的。”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听过的、见过的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事不在少数。“要是能在湟渠上修一座桥,让大伙儿看病不再犯急,那该多好!”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脑海里闪现这个念头。
1983年,跟着师傅学习焊工、铁匠手艺的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看着家里越来越多的边角料,修桥的愿望越发强烈。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把修桥的想法告诉老父亲时,“老爷子非常支持。他告诉我,村里人盼这座桥不是一年两年了。‘是好事就一定要做!’这是父亲的原话。”
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拿出原本用来盖房做大梁的松木做桥身,又在铁砧上打出了上百根蚂蟥钉用来固定,历经几十个日夜,一座长14米、宽1.5米、高3米的木桥完工了,湟渠上有了一条生命通道,下阿同村有了第一座桥。
就是这样一座简易到简陋的木桥,不知让村里的多少个孩子转危为安。1990年村民吾甫尔江的孩子因为感冒转肺炎,高烧不退,“我们过桥到了村医那里,医生说孩子要晚送来一会儿就没了。”朴实的吾甫尔江心里很清楚,要没有这座桥,孩子可就真没命了。
“当时没什么技术做防水。木头虽然是好木头,可再好的木头也经不起雨水的浸泡,日子久了就朽了。”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现在说起第一座桥,心中还是有点遗憾。
1993年,第一座木桥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要“退役”了。好不容易建起的求医捷径不能断。当时已是村里有名的焊工、铁匠的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按照原先的样子,原来的材料,在离老桥不远的湟渠下游又新修了一座木桥,继续服务村里的百姓。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每年都会花费很多精力来修桥,20年间从未间断。
10年又10年,下阿同村村民的日子日新月异,可村民往热万村求医问药时,还是习惯从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搭建的桥上走。
“我从收废铁的人手上买来了各类大号螺纹钢,用角铁、钢条焊出了桥身。再用电线杆下面的水泥墩连接、固定好做桥面……”说起当年修桥的事,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如数家珍。在全家老小的支持下,在几户邻居的帮助下,一座新桥又修好了。与前两座桥不同的是,桥面宽度变为1.8米。“这座桥,推着摩托车过一点问题都没有!大伙儿看病就更方便了!”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说。因为求医问药,享受了这座桥便利的村民,更是不胜枚举。
又是10年,在一座被村里人叫作“阿布都热合曼桥”的2公里处,建起了一座更宽敞的桥。这座桥不仅能过汽车,还能过大型农机具,可湟渠两岸两个村子的百姓们,还是会从那座小桥上往来。这也是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最高兴的事。
“我看从您家到渠边,怎么着也得走上10来分钟。照理说,家在村子中间,何必要跑到渠边修桥?”听到这话,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笑了:“桥是修给全村人的,跟我家离得近不近关系不大!”
问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修桥的成本。他不假思索地说:“1983年的那座木头桥,也就花了两三百元;1993年修的桥撑死了也就五六百元;2003年的这座桥,从材料到人工,能有个5000元了。”
而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已经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件事:修桥,方便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