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企业到现代企业:母子共同见证新宏泰蜕变
图①:30多年前,车间里的尤芹芬。
图②:如今的尤芹芬正在工作中。
图③:许磊正在操作设备。
图④:上世纪80年代的无锡县堰桥微型电机厂装配车间。
一家企业的兴办,改变了无锡人尤芹芬一家的生活,也改变了两代人的人生轨迹。30多年前,那场发轫于江苏省原无锡县堰桥乡(现惠山区堰桥街道)的改革,让尤芹芬体会尤深。
“堰桥率先在企业中实行‘一包三改’,这调动了企业和工人的积极性,推动了无锡乡镇企业工业的‘异军突起’,促进了‘苏南模式’的创立和形成,这才有了我们今天发展的成果。”无锡市惠山区委书记李秋峰这样说道。
从固定工资到浮动工资,干得多拿得多
1984年下半年,一个消息让无锡县堰桥公社堰桥大队的工人们一片欣喜,堰桥要办新的电机厂了。尤芹芬和工友们都知道,“新工厂的收入肯定比现在高”。因为从1982年11月起,堰桥公社就在集体企业中试水厂长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开启了闻名全国的“一包三改”的序幕,也让堰桥公社亏损的企业赚了钱,工人们挣了钱,这早就让这些还在集体企业的工人们眼馋了。
198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堰桥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见效》的消息,并配发《把“包”字引向乡镇企业》的评论员文章,肯定了堰桥人民的首创精神。让“一包三改”经验正式从堰桥公社走向全国。
当年10月,实行“一包三改”制度的无锡县堰桥微型电机厂正式成立,尤芹芬也从集体企业的工人转变成了聘任制工人。“以前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两块钱一天,新工厂是计件工资,干得多拿得多。”尤芹芬有了积极性,不仅和自己较劲儿,也和工友们比赛。
到了第二年年底,尤芹芬一结工资,发现自己竟然拿到了1000多元钱。“那时候都是10元一张的钱,厚厚一沓,交给了父母,真的很开心。”尤芹芬回忆说,她也成了小姐妹眼里的“有钱人”。
“实行‘一包三改’之后,一举打破了以往集体经济‘终身制’‘铁饭碗’和‘大锅饭’三大弊病,开创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改革新局面,企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德友说。
从集体企业到现代企业,“让儿子也来工作”
1990年,无锡县堰桥微型电机厂发展到第六个年头,尤芹芬从车工升到了班组长。这一年,工厂的货物供不应求,甚至有下游工厂直接到他们厂里抢货,厂里的效益特别好。当年年底,厂长赵汉新让管理层自己报工资。尤芹芬的工资也涨到了6000元/年。
1997年,电机厂完成改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次重要革新,明晰了企业的股权。而在此前,公司产品已经出口日本富士电机公司,并与ABB、西门子等公司开展合作。
如今,公司已定名为新宏泰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从集体企业脱胎而成的“小舢板”,正一步步迈向现代企业。
看着企业发展越来越好,尤芹芬也有了一个想法,“让儿子许磊也来这个公司工作。”
此前,许磊大学毕业,就自己找了一份工作,在无锡新区一家日资企业做产线工程师助理。从外企到民企,许磊并不愿跳槽。对新宏泰,许磊并不陌生,因为他小时候就来厂里玩过,“以前,厂里装配开关,都是人工装配的,有时候,有些零件还要用锤子敲”。
但架不住母亲多次劝说,终于在2012年底,许磊辞职来新宏泰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模具车间加工中心,做起操作工。
“我妈让我进这个厂,一是离家近,二是她在这个厂工作了30多年,对这个厂也有感情了,希望发挥我的专业知识,为厂里工作。”许磊这样解释母亲劝自己从日企辞职的初衷。
从小企业到上市公司,改革创新是关键
不过,到许磊进厂工作时,企业已经大变样。
在精益生产现场,连续流、单件流有效地应用到车间生产,由原来的“一人包所有”转变成“一人一工序,流水作业”,缩短了整条工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产品质量更稳定。“有了这些数控机床,只要两三个人都能管一条生产线。”许磊指着加工中心的一条生产线说道,工作6年,他也成为了加工中心的组长,从事数控编程,“这些年,车间实行智能化改造,让我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也有用武之地”。
作为公司的老员工,进厂34年的尤芹芬现在的工作也和当年有了天壤之别。刚进厂时,尤芹芬是车床操作工,之后做产品质检。“最开始,我们做质检工作,都是用卡尺量,现在对精度要求很高,有的加工精度要达到0.001毫米,就要用三坐标或者投影仪来检验。”尤芹芬一边在电脑前操作投影仪一边介绍说。
30余年来,新宏泰始终聚焦主业,做低压电器配套产品,硬是将一个细分领域的制造企业,做成了上市公司;近年来,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也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协助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辅导企业建立研发平台,申报各类科技扶持项目,累计争取超过千万元的政府扶持资金。
创始人赵汉新说道,企业能走到今天,也是发挥了“四千四万”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用千言万语开拓市场、进行机制改革承担千难万险,才有今天的成果。“技术力量缺乏,我们就到上海等地聘请‘星期天工程师’,让自己的工程师跟着学习,培养出来之后,和高校合作,再到外面学习,慢慢才建立了一支强大队伍。企业最终上市,跟走技术革新和骨干培养机制革新道路是分不开的”。
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员工也要时刻更新技能。尤芹芬并不排斥这些变化,“现在,公司上市了,对我们要求高,证明企业发展得好,我们的饭碗就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