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来:和蔬菜“说话”的院士
2019年1月23日,李天来(中)指导学生观察作物育苗情况
李天来在日光温室大棚里和学生一起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2016年冬天,在中国的最北端、北纬53度的漠河,一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
向北,再向北……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李天来发明的日光温室技术不断挑战着蔬菜冬季种植的纬度、温度极限。
全国18个省份、累计上千万亩——这是以李天来日光温室技术为蓝本所种植的大棚蔬菜总面积。
择一事,惠众生。今年64岁的李天来,经年累月把论文写在他扎根的田间地头。只要往育苗床和田垄上一蹲,他眼里除了蔬菜什么都顾不得,仿佛成了一尊塑像。
有着30多年党龄的李天来,始终自称“农民的儿子”,他多年坚守的“温室梦”,让北方生长的果蔬突破“靠天吃饭”的“千年魔咒”,也为北方农民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学习“和蔬菜说话” 终结北方冬季“无菜”历史
1985年,日本山形县。
当时还是沈阳农业大学助教的李天来赴日本山形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园艺,师从斋藤隆教授。到山形大学的第一天,斋藤教授就送给他一套蔬菜专著,并在扉页写上了“蔬菜是不会说话的,你要学到能和蔬菜说话”。
在山形大学学习几年后,日本筑波大学铃木芳夫教授主动邀请他,去筑波大学深造。但李天来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回国。
20世纪80年代前,受气候条件所限,中国北方秋冬季菜品单一,偶尔的蒜薹、干豆角、洋葱头、胡萝卜都是过年才有的稀罕物。
能否改变这一局面?李天来迫切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祖国的广袤土地上,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菜。
在从事教学工作之余,李天来跟随沈阳农业大学张振武教授,一心搞起设施蔬菜栽培研究。
“蔬菜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不能成为奢侈品。”推广节能、经济的温室技术,让农民们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成为李天来团队的攻关重点。
太阳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几经研究之后,李天来瞄准了“免费能源”太阳能,希望通过对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的精准设计和测算,实现在低温弱光下种好大棚菜。
温室保温比这一数据是攻关难点之一。如果大棚覆盖的面积过大、放热面积相应增大,保温比就小,冬季保温效果就不好,因此日光温室既要将后坡和后墙做成具有地面一样的保温性能,还要使大棚后坡长度适当,保证夏至日光照到后部角落的农作物。
1988年冬天,北纬40.85度、东经122.75度,辽宁海城。日光温室里的黄瓜苗长势喜人。李天来“和蔬菜说话”的本事大大地进了一步:根据对个体蔬菜种植时光照、温度、环境、营养等的掌握,可以判断出不同成长天数的果实大小和采收期。
不久之后,第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在辽宁海城问世,李天来跟随导师张振武教授进行的“北方冬淡季鲜细菜生产技术开发研究”也顺利完成。这一成果获得国家星火科技奖二等奖,也是我国日光温室技术取得的一个重要突破。
至此,辽宁海城以南地区在不加温情况下,实现了蔬菜周年生产,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季“无菜”的历史。
一路向北 帮北方冬季蔬菜“生命线”突破极限
长时间蹲在田间地头的李天来,落下了腰脱和关节炎的老毛病,严重的时候浑身无法动弹,坐立难安。
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年四季温室内白天温度20至35摄氏度,在寒冷的东北地区,棚内外温差甚至能达40多摄氏度。隆冬时间,一进温室热气扑面而来,浑身就像是蒸桑拿;一出温室,零下十几甚至几十摄氏度的低温,又让人身上的汗水瞬间冻得冰凉。
每为蔬果谋,岂会思无志?从第一代塑料质感、相对简陋的节能日光温室,到如今第四代“黑科技”温室实现环境自动控制、物联网介入,可自动放风、保温、蓄热、滴灌等,叶菜、果菜种植在一个个基质袋上,温室如一处微缩景观公园……
三十年如一日,李天来率领团队成员不断完善日光温室的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把冬季蔬菜种植的“生命线”向北推,再向北推——1996年,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诞生,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地域北推100公里,到达沈阳地区;
2007年,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问世,生产地域再次北推100公里,到达辽宁康平、阜新地区;
2010年,第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推出,生产地域又北推了100公里,到达北纬45度、冬季气温可达零下35摄氏度的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
至此,冬季果蔬在广袤的北方大地旺盛生长。
始简今巨。李天来团队研发的日光温室技术,目前已在全国18个省份累计推广上千万亩,让这些地方的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上了新鲜蔬果。
自称“农民的儿子” 带农民把日光温室变成“致富棚”
李天来的“温室梦”,历经30多年的科研攻关,如今已铺就了许多北方农民的致富路。
1991年,辽宁沈阳市于洪区拉马台村。李天来正在这里无偿推广日光温室番茄越冬栽培技术,几次跑到农民家的炕头上做动员。他一边跟农民们讲解着温室的原理,一边拍着胸脯许诺:“赚钱了是你的,赔了钱算我的。”村民们将信将疑:“大冬天种西红柿能成吗?”
一个冬天过去,村民景志新惊呆了:番茄藤秧硕果累累,一斤番茄能卖上三块来钱,这点儿西红柿比两亩地玉米都值钱。
村民们口口相传,纷纷动了心。到了第二年,不用劝,大家主动表示要种冬茬番茄,村里14亩大棚满目橙红。如今,拉马台村1000多亩地,几乎盖满了日光温室,成为沈阳近郊重要的蔬菜越冬产区。景志新骄傲地说,用日光温室种西红柿,一亩地的利润顶过去几十亩!
李天来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日光温室番茄越冬栽培技术推广后,1992年拉马台村村民每亩增收突破两万元,不再“靠天吃饭”的拉马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为帮助农民增收,李天来及团队成员常年深入北方设施蔬菜主产区,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团队成员编写了20余种科技资料,年均免费发放1万余册,培养农技人员及农民3000多人次,辐射带动了400多万农户。
在李天来团队的帮助下,不少农民走上产业化致富的道路,不少深度困难户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李天来成了他们口中的“天来财神”,大老远见到他就热情高喊“天来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