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一生钻研无机材料 他是世界材料界的“中国名片”

他的杰出成果包括高温结构陶瓷、无机复合材料、高温无机涂层、耐火材料以及高温过程物理化学研究,为中国飞机制造、卫星上天突破材料瓶颈。

4.jpg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2016年10月8日,在严东生院士的追思会上,上海副市长赵雯这样回忆说。

9月18日早上5点56分,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教育家,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严东生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98岁。

严东生一生钻研无机材料。他的杰出成果包括高温结构陶瓷、无机复合材料、高温无机涂层、耐火材料以及高温过程物理化学研究,为中国飞机制造、卫星上天突破材料瓶颈。他不仅引领中国的无机材料学科与国际接轨;还领导建立一套依靠科学家的评审制度,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础。

他的材料都关系国计民生

严东生,1918年2月生于上海。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后于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

1950年严东生回国,就任开滦化工研究所副所长,立即开始了耐火材料的研究,并到鞍钢参加制订中国第一个耐火材料生产、检验、测试标准。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多年。严东生的第一项成果就有助于钢铁工业的恢复。

包头钢铁厂是国家重点项目,然而包头铁矿含氟量高,高温下氟化物会侵蚀炼铁装置中的耐火材料,这在国外铁矿冶炼中还从未碰到过。1954年,刚到中科院冶金陶瓷所任研究员的严东生立刻对“耐火材料侵蚀机理和合理选材”等问题展开了研究。最后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

稀土中蕴藏着各种稀有金属,怎样挖掘我国稀土矿藏的价值?1960年,严东生担任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副所长后,参与两个课题组对稀土氧化物与其他高温氧化物体系进行了十几个系统相平衡与结晶化学规律的基础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为此,他们在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1950年代,严东生研究各类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抗氧化无机涂层和无机高温材料的制备等,有助于中国飞机发动机寿命的成倍提高;1960年代,严东生研制新型扩散涂层材料,为我国各类卫星的姿态控制开发了关键材料和部件;1970年代,他倾心发展特种无机复合材料,为远程导弹突破再入热障难题、发展洲际导弹提供材料基础。

严东生与丁肇中教授的合作,在20多年中推动中国在闪烁晶体领域的进步,并形成了一个几乎是独占性的产业。1983年,严东生了解到,丁肇中教授为了建造西欧核子研究中心L3探测器的高分辨率电磁量能器,要生产一万多根23厘米长的BGO晶体。当时,国内外尚无人能长出这种无缺陷、大尺寸的晶体。严东生大胆改变该晶体的生长方案,一年研究,就得到性能优良的大尺寸(30厘米长)单晶体材料。当时美、日、法有关公司也在竞相研制,但在各项性能的比较测试中,上海硅酸盐所的晶体名列榜首。在此基础上,上海硅酸盐所完成了从实验室成果到大尺寸晶体批量生产的开发,成为世界上BGO产出规模最大、质量最可靠的单位。

严东生90岁时,他参与的“大尺寸掺杂钨酸铅闪烁晶体及其制备技术”项目还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应用该技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利用下降法工艺大批量制备出大尺寸、高性能的掺杂钨酸铅晶体。

科学家当官坚持公平,杜绝行政干预

接触过严东生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赵雯说:“多少次,年逾90的严老,以战略科学家特有的敏锐眼光与宽广视野,谈中国科学发展的战略设想,谈九三学社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给我启迪、给我帮助。”

1980年代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期间,严东生建立起了一套依靠科学家的评审制度,坚持公平、客观、择优支持、杜绝行政干预的原则。让科学家管科学家,避免不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行政干预,是严东生对我国科技管理体系的一大贡献。1980年代初,为重新建立一套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科研管理制度,他到科学院下属的各个所调研。每到一个所,都要住上五六天,白天晚上开会、谈心不断,一个个实验室去看,掌握了大量而实在的情况。严东生主管科学院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委员会。由此,他为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工作体制的建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严东生迅速与国际学术界建立联系。1978年,严东生参加中科院访问英国、瑞典代表团,访问期间签订了中科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的合作协议,以及与瑞典皇家科学院及皇家工程科学院的合作协议。1979年严东生推荐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第一位赴英国剑桥大学的访问学者,此后又陆续派出多名去联邦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访问学者,这些人回国后大都成为新一代的学术骨干。

赵雯评价严东生说,1970年代,出席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为“科学的春天”鼓且呼;1980年代,主持制定中科院第一个科技体制改革方案,为中国科技的起飞谋篇布局;六十岁后,潜心培养团队,引领科技攻关,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严东生的弟子施剑林说,90岁后,严东生还坚持看化学领域前沿杂志,还有《自然》和《科学》。施剑林经常将杂志送到他家。严东生有一个大本子,看到重要的论文会记下摘要,有何启发、问题在哪儿。施剑林说:“直到9月10日送进医院前,严先生都一直思路清晰。”在严东生的追悼会上,施剑林为他拿来了最新一期的杂志。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老师妈妈”李秀娟与14个藏娃的情缘    下一篇 才旦周:为澜沧江源谋保护,为藏区百姓谋幸福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