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邮递路,他从未轻易批退过一封信
谢清岭在工作中。
谢清岭是个好邮递员,但肯定不是个“好”采访对象。
得知我是“带着任务”来的记者,这个深受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用户欢迎的老邮递员显得“少言寡语”。
没啥聊的,全是我该干的事。
在投递室看到大摞写给你的感谢信,还有锦旗?记者问。
那个,哎……那个……谢清岭憨厚笑着,想措个词又尚未琢磨出,抬抬屁股,顾忌着礼貌又坐回。
其中有个叫张瑞华的用户,是哪儿人呐?
古楼大街225号。谢清岭张口就答,果然,提到工作就立马有话聊了。
责任和坚守——一个“老邮政”的工作法则
24年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谢清岭,分包的邮路是距涿州市区30多公里的百尺竿乡,一天要跑20多个村庄和80多个投递点,加上往返路程总共六七十公里。24年前百尺竿的每条村路都是土路,由于稻地洼水位高,每逢春秋返地气,简直就是泥泞的沼泽。谢清岭穿着雨鞋,行走都很艰难,每几步就得停下来,用木棍抠掉车轮上的泥,有时干脆就是车骑人。
1989至1994的5年里,每逢下大雨,去小邵村的桥都会漫上水,谢清岭就会扛着车子蹚水进村。有次他把代领的包裹送到主人家中,可家里没人,直到大雨停了,才见到主人。这时天已渐黑,他才想起幼儿园的儿子还没接。
儿子4岁那年,妻子突然发现孩子半边身体发育不均衡,那是谢清岭破例首次请假,准备第二天去北京为儿子检查。可当天夜里,他得知同事的父亲突然去世,必须由他上岗替班。天刚蒙蒙亮,谢清岭把妻儿送上去北京的车,愧疚的泪水在眼窝里打转,又被他咽进了肚里。
2006年,有封自广州寄至观音堂街21号郭先生的邮件,可21号院未有过此人,寄件人又没写明具体地址。谢清岭多方打听,逢人便问,正是因为他的执着,才使郭先生在广州丢失的各种证件物归原主。郭先生握着谢清岭的手一再感谢,“如果不是你这么敬业,恐怕再也不会有这失而复得的机会了!”
谢清岭从未轻易批退过一封信,“每个邮件都连着两颗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就得使尽全力。”
在投递中,享受着奉献和信赖
“跑一条邮路,就服务一方群众!”这是谢清岭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夹河村的一对老夫妇,唯一的儿子还在外地工作,经常给家里汇钱寄包裹。老两口年纪已高,且路途远,取包裹很不方便。谢清岭得知情况后,主动帮助取钱取包裹,亲自送到老人家里,5年如一日,从未间断。直到从百尺竿乡调离,他还特别叮嘱接班的同事,一定要照顾好两位老人。
古楼大街225号张家阿姨眼睛看不见,谢清岭考虑老人行动不方便,不仅帮他们代取包裹,连家里的体力活也包下了,自1994年至今从未间断。其爱人张瑞华大爷亲自在大红纸上写了感谢信,骑着车子送到邮局,他说:“小谢跟我自己孩子一样亲哪!”还有棉花营6号孩子都在外地工作的赵家老两口、惠化寺13号……这些都是谢清岭本子上的“VIP”。
1989年至今的24年间,经谢清岭的手投递出去的邮件50余万件,报刊300万份,从未出现丢失、损毁,积压现象,用户给予他的表扬更是不计其数,曾荣获“全国百优乡邮员”“河北省邮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评选中荣获“敬业奉献”好人称号……
谢清岭视用户为亲人,发现谁有困难,他第一个冲上前。2012年3月的一天,晚上9点多,营房前街90号的大爷给他打来电话,说刚买的电视机顶盒突然用不了了,让“小谢赶紧过来”。已经睡觉的谢清岭二话没说,立刻起床赶到老人家,帮老人把电视修好。当天晚上,他睡觉的时间变成了11点20分。
在谢清岭走过的邮路上,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他走到哪儿,乡亲们都会围过来,递一杯热水、切块儿西瓜、唠唠家常;逢年过节,他们还会把热腾腾的年糕送到谢清岭的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