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沈彪:在办公室干坐着,是我最难受的事
在沪郊嘉定区马陆镇的北管村,村民们大都知道,在办公室里很难找到村党总支书记沈彪。因为他是有名的“坐不住的书记”。已年近六旬的沈彪自己说:“在办公室干坐着,是我最难受的事。”
记者最近采访沈彪,坐着谈了没多久,他就提议:“还是到村里走一走、看一看,我们边走边聊。”他确实坐不住。走出办公室,到了村里,他的劲头也大了,话也更多了。他说,平时有事没事,就爱在村里走走,既听村民的高兴事,也听他们的牢骚,甚至“骂声”。村民的“骂声”是一种倒逼,倒逼之中就有进步。
沈彪是土生土长的“北管人”。担任村里的书记,已足足32个年头。他记得,初上任,他就是在村民的“骂声”中开头的。当时这个村是沪郊嘉定最穷的一个村,用沈彪的话来说,是“穷得不可思议”,有时村里连电费也付不起,差一点供电所就给停电了。这让当时这位年轻的书记“坐不住”了,北管村的穷,“倒逼”他走出办公室,面对实际想办法。
北管村村委会主任邵伟梁说起对沈彪书记的印象,用了一个词,就是“钻劲”。只要对村里的发展有利,哪怕只有一丝的信息,他也会凭着“钻劲”打听明白;哪怕只有一毫的希望,他也会凭着“钻劲”争取到手。慢慢地,北管村有了自己的村企业,在嘉定较早建起了村级工业园区。村民的就业路子多了,钱袋子一点点鼓起来了,穷帽摘掉了。这背后,就是那一股子“钻劲”,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坐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用脚走出来的。
不过,时间一长,问题又来了。村里企业多了、人多了,但环境差了、秩序乱了。村民的“骂声”又起来了。本来村里不过2400多人,如今在村内生活的人超过了1.5万,不仅水电等生活硬配套一时跟不上,而且社区治理的软功夫也需要重新打磨。村民的“骂声”又让沈彪坐不住了,他还是用了他那一股子“钻劲”,走到村民的实际生活当中去找最管用的办法。
处理村镇工作,沈彪书记最大的感受是:事多、事杂、事难。“上水”(自来水)不够用、有的人家断水了,要想办法增设输水管道;“上水”多了,“下水”(污水排放)马上成了瓶颈,雨污水下不去,村里就会“水漫金山”;公共厕所不够用,排队一长,大家容易争吵;村民门前晾衣架七零八落,你争我抢,晾不上衣服的嘴里就说不出好话……这些事,看上去都是小事,琐碎杂乱,但在村民的日常生活里几乎天天都会碰到,日积月累就成大事了。
沈彪书记的“钻劲”又来了。他说,事情不怕难,就怕自己感到烦;事情不怕杂,就怕每天不去抓;事情不怕多,就怕自己常常躲。要解决问题只有“马上干”,光说不行,光坐着开会也不行。
他在村里到处走,走访村民,把村民提出的要求汇总归纳,列出清单,实施自然村的社区化治理探索:翻新下水道,统一规划设置晾衣架,清理卫生死角,统一改造各家原本的破铁皮小厨房。在改造过程中,当然有短痛,有不满,但沈彪最了解自己的邻里乡亲,只要亲眼看到了整治改造后不一样的环境,他们就会眼见为实,懂得爱惜。
如今,美丽的北管村已让村民眼见为实。他们称自己的村庄为“我伲的北管村”,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体。在北管村的村务治理队伍中,不仅有村干部、党员,而且还有村民代表、志愿者、外来新村民,甚至村里的商铺业主也参与进来了,加强村组巡逻,让治安、卫生、群众矛盾等治理隐患,在第一时间动态化解。沈彪书记说,村民自己动起来了,乡村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落实。
被沈彪书记视作“可以在倒逼中进步”的村民“骂声”,现在越来越少了,但他对村民心声的敏感度却更高了。村里老年人有时候碰到他,凑到他耳边轻轻地说,子女平日都外出工作,自己一个人坐在家里觉得“闷”。这个“闷”字,沈彪书记记在了心里。他和村里班子商量,能否办一个村里的长者之家,让老年人凑在一起,谈谈笑笑,互娱互乐解解闷;还有不少村民碰到书记,指着自己宅基地里的老房说,这还是上世纪70、80年代建的,真想翻建一下,过过宜居生活。沈彪书记也把这“宜居”两字记在了心里,在大大小小的场合都把村民的这个心愿传递出去,希望相关的政策能够回应村民的这一心声。
与沈彪书记照面,第一印象是觉得他的脸特别黑。没有问他是什么原因,但与他“坐不住的书记”的形象却十分吻合。他说,他的性格看来是改不掉了,今后肯定还是“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