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为研究小肠移植,他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

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公分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腹腔内。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jpg

黎介寿近照。

一位89岁的老人,虽头发花白,但腰板笔直、思维敏捷,每天忙着治病救人,患者称他“老神仙”。

他是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是“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是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他都坚守信仰,堪称德才俱佳的典范。

他和哥哥、弟弟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三兄弟院士”,是医学界的传奇。

他的名字享誉世界:黎介寿——心怀强国强军梦的一代大医。

服务人民一辈子

每天早上8点半,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外科重症病区的患者们,会支起身体,侧着耳朵,等待熟悉的脚步声响起。

病房的门被轻轻推开,黎介寿和清晨的阳光一起出现在患者们的眼前。

北京青年杜志伟患巨大肿瘤伴严重肠瘘,辗转于全国各家大医院,都被告知无法手术。当被送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时,他的家人拉着黎介寿的手,恳求说:“孩子已经4年没吃饭了,能不能让孩子吃上几口饭?”黎介寿皱起眉,因为满足这个“小小的要求”实在太难了,要摘除巨大的肿瘤,病人也许会死在手术台上。而黎介寿还是下定决心,尽一切办法满足病人的愿望。他通过手术,将杜志伟两段肠子绕过肿瘤接在一起。终于能吃饭了,杜志伟流着眼泪激动地说:“谢谢黎爷爷,我又尝到了饭的滋味!”

从医60多年,黎介寿用行动肩负起医生的天职,对患者从不轻言放弃,他说:“病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医生就要使尽全部力气。”

2007年6月,一位老人因车祸造成腹部外伤,腹腔内感染严重,入院后病情持续恶化,随时有死亡的危险。亲属不忍心让亲人死在病房,再加上治疗费用已所剩无几,要求放弃治疗。

一大早,患者被推到了电梯口。电梯门一打开,差点儿与黎介寿撞个满怀。

“患者亲属坚持放弃治疗,我们只好给她办出院手续。”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叶向红低声说。

医生常见生死,此刻黎介寿的眼泪却夺眶而出:“你不能走,让我们再试试!”黎介寿紧握着病人的手,哽咽着说。大伙儿都动容了,患者被重新推进病房。黎介寿悄悄用自己的工资,为患者家属补缴了10多万元治疗费用。

没有大爱,难成大医。黎介寿对患者的关心,体现在每一个细微处。重症病人手术后常常无意识乱动,传统方法是用绷带将其捆住,病人手脚常被勒紫。他几经揣摩,发明专用“约束带”,并在全国推广。为减少肠营养患者的奔波之苦,他在国内率先开出“家庭营养访问车”。

一次,一位肺癌病人突然窒息,黎介寿不顾危险,口对口为病人吸痰,病人转危为安,他咽部却被严重感染。

勇攀高峰一辈子

黎介寿是病人的定心丸,而他自己的定心丸,则来自几十年对专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1987年一个寒冬的雪夜,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13岁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黎介寿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

年逾花甲的黎介寿横下一条心,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猪圈,开刀、观察,不间断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

实验室内散发着刺鼻的味道。黎介寿和学生们夏天挥舞着蒲扇,为猪驱虫消暑;冬天拎着煤炉,为猪生火取暖。学生们心疼地称他为“猪爷爷”。这样的日子持续了4年多。

动物移植手术成功的标志是成活100天。失败,实验,再失败,再实验……面对挫折,黎介寿越战越勇。1992年2月14日,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这位68岁的“猪爷爷”终于结束2000多个与猪相伴的日子。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公分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腹腔内。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黎介寿从肠缺血、肠外瘘开始,继而由短肠综合症、肠移植、肠黏膜干细胞移植这样一个主轴,逐渐衍生出29个课题,为患者撑起一把生命保护伞。2011年,黎介寿倾注一生心血主持攻关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代战争,空前残酷。作为一名军医,黎介寿是院士,更是战士。怎样才能提高战场伤员救治成功率?黎介寿首创损伤控制性救治新理念,并被列入国家和军队“十一五”重点医学课题。如今,“损伤控制性外科”已经成为我军应急救治的“金指南”,伤员有效治疗率提高了13%。

坚守信念一辈子

信念是支撑黎介寿前行的内在动力。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夜,当时还是国民党中央医院实习医生的黎介寿和弟弟黎石磊,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很多人做好撤离大陆的准备,姐姐和姐夫也托关系给他们弄到了去台湾的船票。战火中成长的兄弟俩作出选择——留在大陆,建设新中国。

解放前的那天晚上,兄弟俩痛痛快快地喝了顿酒。第二天清晨,黎介寿一推开窗户,看到法国梧桐掩映下的马路两边,一排排子弟兵身着薄衣、头枕钢枪,和衣睡在冰凉的街道上。而院内没有一名解放军战士,这与以前见到的军队,形成鲜明对比。黎介寿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1949年冬,黎介寿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申请一直没得到批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既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军人的黎介寿递交了请战书,两次参加志愿军医疗团,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夜以继日救治伤员,荣立战功。

“文革”期间,黎介寿受到冲击,被撤销科主任职务,关进牛棚,后来下放到农村改造。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为农民群众看病。

1979年,历史翻开新的一页,55岁的黎介寿终于站在党旗下宣誓。为了这一刻,他写了29份入党申请,追求了30年。

“我这一生有两个最正确的选择,一个是留在新中国,另一个是加入共产党。”黎介寿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刘春红:“摩斯电码”中成长的第一批“女报务员”    下一篇 追着雷锋跑的人:22年见义勇为救60多人 倾其所有资助困难群众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