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学他把一生攒下的61万元积蓄全数捐出
两间20平方米的房间,明亮整洁。记者走进房间,进门左手墙角的脸盆架上,半碗炒茄子静静地浮在脸盆的凉水中“冰镇”,这就是主人的冰箱。环顾室内,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家具虽破旧却一尘不染:漆面斑驳的写字台、1米宽的木板床、一台用过30年的小台灯……住在这样简陋校舍里的一位老教师,竟把一生攒下的61万元积蓄,全捐出来作为奖学基金。
他就是北京市怀柔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的退休教师王万仁。王万仁一生未成家,没有妻儿,40多年来,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了山区的教育事业。而今,年过七旬的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实践着自己终生向雷锋学习的诺言,“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1965年,王万仁从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前身)毕业,1967年自愿来到北京怀柔黄花城中学任教。1978年,王万仁调入怀柔师范学校(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王万仁深感培养师范生的责任重大,他坚持学习不辍,既做先生,更做学生,几十年来,他订阅过十几种报刊。在王万仁简陋的家中,不论桌上、柜子上,还是床上,都摞着厚厚的书籍、教案,那是他40多年山乡教学生涯的见证。
王万仁获得过许许多多的荣誉,但他对每次的奖励,都恬淡对之。“爱是教师的责任和天职。”王万仁告诉记者,“拥有多少,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留下多少。这辈子,我心里很坦然踏实。”
退休后,王万仁发挥自己语文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自愿承担义务辅导留学生的任务。他先后辅导了美、德、法、泰等国留学生十几名。法国留学生娥娃到红螺寺中学学习,因为没有汉语基础,上课就像听天书。了解到娥娃的情况后,王万仁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娥娃中文,一字一词地教会了娥娃十五首古诗、三十多篇中国寓言和中国传统故事。泰国学生刘文超,在复习备考北大期间找到王万仁帮他补习汉语,王万仁夜以继日地辅导他学习,有时到深夜一两点才睡。寒假期间,刘文超不能回家,王万仁就为他提供一日三餐。刘文超回国之前,跪在了王万仁的面前,用本国最隆重的礼节向王万仁告别。
雷锋同志“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一直是王万仁的人生座右铭。
王万仁几次把福利分房的机会让给了同事,退休后,他一直住在学校的职工宿舍。向记者介绍自己20平方米的“家”时,王万仁感觉很满意。
如今,王万仁每个月的在学校食堂的伙食费仍控制在300元左右,晚餐只吃中午剩下的饭菜。几十年来,他很少买新衣服,一件原本是藏青色的中山装,已经被洗成了灰白色。
王万仁把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下的61万元钱全部捐献给了学校。从1999年至2003年四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捐款30万元与红螺寺中学领导教师共同建立了“红螺学子奖学基金”,用于奖励学习优秀、学习进步和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2004年教师节之际,王万仁又捐款10万元设立了“红螺园丁奖”,用作红螺寺中学青年教师的培养基金。2012年春节王万仁捐出了第五个十万元,同年9月份,王万仁又凑齐了第六个十万元,尽悉用来充实“红螺学子奖”和“红螺园丁奖”基金数额。“我的钱是属于集体的,不只属于我自己,我一个人生活,花不了多少,让它哪里来还回哪里去吧。”
在王万仁简朴的居室中,摆满了学生们送的小礼物。有法国学生娥娃亲手叠的一只和平鸽,在鸽子翅膀的一侧写着巴黎,另一侧写着北京。娥娃也像一个和平的使者,传递着中法人民之间的友谊。有湖南籍学生潘维送的两只蓝色的海豚,潘维中师毕业后,想早点就业为家里减轻负担。王万仁知道后,鼓励潘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试每通过一科,王万仁都会以奖励的名义资助她50元或100元,直至她拿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本科学位。今年春节,潘维特意从英国寄来贺卡,写道:“祝给予我父爱的王老师春节快乐……”
获得“红螺园丁奖”的教师代表王友芹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王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关爱,一种鼓舞,一种启迪。他是一杆标尺、一盏明灯,无论是为学、为人,还是为师,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年刚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的罗丹,每周坚持给王万仁打个电话,她说:“王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他用万般仁心为学生着想,抒写大爱。”
崔文磊,曾经获得“红螺学子奖”,如今大学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怀柔山区支教。他说:“我想把王老师这种无私、大爱、奉献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教给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