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病人他热情耐心,对待名利得失他却像个“绝缘体”
尚德俊,86岁,河南济源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原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著名中西医结合外科专家,在国内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之先河,创立了相关理论体系,荣获全国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
一踏进山东济南千佛山医院家属院,几位居民在门口闲聊。凑前一问尚德俊这个名字,几乎都能说出门牌号。
叩门,一位银发白眉老者,缓缓开门,身形高大,身穿一件泛黄的白汗衫,一条粗布裤。他将一只手掌放在耳后,努力听清门外人的来意,笑一笑,挪着步子让进来。这就是国医大师尚德俊教授。
勤学好思,中西医结合创血管病学科
尚德俊入行,是西医外科。
抗战打响,济源兵荒马乱。正值幼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因病去世。20岁,尚德俊立志从医,考入山东医学院,成绩优异毕业。
1956年夏季,全国第一批西医离职系统学习中医班在天津举办,由于尚德俊工作勤奋,被选派赴津学习。
但是,理论体系迥异,如何理解和接受?尚德俊也是一肚子问号。
为了尽快打通中医的“任督二脉”,他每天三四点钟,摸着黑起床,跑到教室啃古典文献。四大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晦涩深奥,但半年时间就被他逐一攻克,拨云见日,终觉中医博大精深。
临床见习,尚德俊还得随身揣个“宝贝”,小小的记录本,密密麻麻写满了病例。别人都跟定一位老师,尚德俊不拘泥,博采众长,各家病例、用药、治疗效果及反应一一记录,一丝不苟。逢着闲暇,便思考总结,如痴如醉。首发论文,成绩第一,荣获当时卫生部金字奖章。
一回在天津中医院见习,老师用针灸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令尚德俊颇受震动,自此,在这一领域,便一发不可收。
该病是一种常见难治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在东北、华北和山东多见,也称“贫穷病”。烂手烂脚,极其痛苦,坏疽感染伴有高烧剧痛,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截肢率高达50%,严重影响劳动和生活能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类病占了外科一半病床。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尚德俊白天看病顾不上吃饭,晚上读书写作至深夜。院内名医张瑞丰也擅长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论治,用药精当,尚德俊得空就往那里跑。到了周末,背上两个馒头一盒咸菜,一头扎进图书馆,苦读文献。周六入夜就“爬格子”,掌灯到天明。经年累月,自有心得。
在临床治疗中,尚德俊发现,肢体血液循环改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控制肢体坏死感染,是保存患者肢体的大问题。他以病串症,同病异治,用中药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相继创制多味方剂。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由他主持的山东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荣获国家一级成果奖,是周围血管疾病领域的最高奖;1979年,发表《周围血管疾病症治》;2004年,经过20年积累,撰著出版《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
六十余载,尚德俊临床之外,笔耕不辍,包括熏洗疗法等,共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将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论、诊断和治疗融为一体,多次组织周围血管疾病全国学术会议,创立了我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科。
不计得失,“我就是做我该做的事”
进了门,穿过逼仄的通道,一个窄小的客厅,灯光昏暗,陈设颇有些年月,却一丝不苟。尚德俊支撑在一张饭桌前,回忆起救治过的病例,他笑了笑,欲言又止:实在太多了!
今年47岁的宋广荣,却对25年前的恩情,刻骨铭心。
那时她一瘸一拐,走进尚德俊的诊室,满面愁容。双脚趾甲已经变黑,落地生疼,走路艰难,当地医生皆难以诊断。有医生说,你去省中医院,找找尚德俊。
在诊室内,尚德俊检查后,诊断为大动脉炎,由于动脉狭窄,严重会导致失明。这对宋广荣无异于晴天霹雳。在山东省中医院,尚德俊采用熏洗疗法,中西医结合,几个月时间,宋广荣便痊愈如初。
“尚大夫很温和,开的都是便宜有效的药,不开贵的营养药,医德非常好,这么多年来我都一直很敬佩他。现在有啥事,都可以打个电话向他咨询。”提起尚德俊,宋广荣难掩激动。
尚德俊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但凡出诊,他都早去晚走,有时挂号处都下班了,他也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经常到了下午2点上班时间,上午的病人还没看完。“很多患者是农村来的,远道而来不容易,早看完可以早点回去。”他说,“我就是做我该做的事。”
对待病人,尚德俊热情、耐心,涉及个人名利得失,他却像个“绝缘体”。
上世纪80年代,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的床位极度紧张。尚德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协调济南军区理论学习班,合作办病房。
有人问:“你们过来看病号、查房,不少挣吧?”
尚德俊摆摆手:“不谈效益,我也不要提成,病人来找我看病,却住不上院,我心里太过意不去,合作就是为了解决他们的困难。”合作的43张床位,极大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随着名气增大,不少医院慕名而来,邀请他做“挂牌专家”,待遇优厚。但无一不是乘兴而来,垂头而归,却无不佩服这位老中医的坚守。“我不是不能两处跑,但我的病号这么多,不定什么时候来找我,还有从外地来的,要是来了不能解决困难,这就是我对工作、对病人的不真诚。”
尚德俊儿子说,走后门,在父母这里从来行不通。由于曾任全国周围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负责保管公章。有人发表学术文章时需盖章,他只提专业要求,从不考虑人情、面子。若文章优秀,他二话不说就通过,反之,说什么也不给盖章。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合计,修整一下老房子,让父亲住得舒适些,安享晚年。尚老却板起脸,坚决不同意:有吃有穿,足矣。要记住,治病救人,才是医生的天职。
传承中医,毫无保留公开传授经验
2016年,河南省中医院讲堂,座无虚席。只听“哐当”一声,尚德俊捂胸倒地,会场一阵混乱,老人家心梗突然犯了!心肺复苏一直做到抢救室。
抢救过来,尚德俊一睁眼:课还没讲完,我得出院!
众人皆劝:您先养病为重。但他心心念念,终究讲完了课,方安心返鲁。
2017年,他在山东省中医院备课,再犯心梗,病未初愈仍走上讲堂,体力已大不如前。但一有机会,就登上讲台,毫无保留公开传授经验。
一个甲子,中医几经沉浮。天津中医班的同学,有的已经转行。顶着巨大压力,尚德俊说:“患者信任我们,我们已经有良好的基础,不能轻易下马!”这才保住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研究基地。
老伴秦川秋也是医生,患病去世后,伉俪情深的尚德俊让3个孩子都改姓母姓,纪念妈妈。这3个孩子也全部从了医,其中秦红松传承了父亲的衣钵,继续在周围血管疾病领域深耕。秦红松说:“父母都是很纯粹的人,教给我们的好家风,就是为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待人要真诚,学习要刻苦。”
张恒龙是尚德俊的第一届研究生,现在已是济南市中医院外科主任,他说:“老师对自己十分严格,所以对其他人也寄予了同样的希望,这成了一种精神。”
为医者,一丝不苟。尚德俊行医,病历必须分毫不差,从年龄、病程的年月到门诊、住院科室,认真书写,精确到每一个标点符号。“一份病历就是一份珍贵的材料。”他这样自我践行,也这样教导学生。
张恒龙说:“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着,现在手腕有腱鞘炎,但病历还是坚持完善而工整,手腕再疼也坚持完成,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已多年不在老师身边,但总感觉一直有人在监督着自己,检查我的病历。”
学业上的严师,却是生活上的“慈父”。每次带学生出差,都给大家准备好食物;每逢朋友捎来特产,他先分给学生们。“老师就喜欢分给我们吃,让大家使劲吃,也不管大家吃饱了没有。”张恒龙笑着说。
一代国医大师,回望从医路,尚德俊仍然言必称恩师,细数每一位老师、同仁的鼎力相助。“我没有辜负我的老师们。”他反复说着,“是师友、病人的信任,让我走到今天。但我做的事情还十分有限,很微小、很微小。”
至今,尚德俊的卧室还是布满书籍材料,得空就读书。他说,“学了几十年,我还是刚入门。很惭愧,周围血管疾病领域还有太多方面我都没有深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