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80后”火箭加注兵为何被谑称为“黑牛”?
邵泽军控制液氢管路。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低温燃料加注分队,有位被大家谑称“黑牛”的“80后”老师傅。
说他“黑”,是因为他的肤色。川西高原的紫外线很强烈,长期户外作业的他,很快从细皮嫩肉变成黝黑粗犷,有了炭一般黑的脸。
说他“牛”,是因为他的本领。敢于挑战,精于技术,总能在细微处发现问题,对待困难时刻保持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无论前方是狂风暴雨还是险峰深渊,他都不会停下追梦的脚步。
“黑牛”本名邵泽军,2003年从山东日照千里迢迢来到大凉山腹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火箭加注手。要知道,与邵泽军成天打交道的火箭燃料是液氢,不仅低温,还易燃易爆。要圆满完成火箭低温燃料的加注工作,既需要勇气与胆识,更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能力。
在一次任务的状态转换过程中,分队组织设备零部件更换,邵泽军安装完毕后进行设备调试,发现数据显示异常。当时的他茫然不知所措,担心自己造成故障而影响任务进程。幸好,分队里的一位老负责人及时站了出来,测试、加电、排查……最终判明了故障,解决了问题。
原来,邵泽军将一个二极管的正负极给接反了。他在敬佩老组长能力的同时,内心也很自责。“那时组长告诉我,对待工作,一定要细心,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次教训深深的刻在了他的心里。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没有被密密麻麻的管路和高深的设备原理吓倒,收拾好心情后,他狠下一条心学习业务。邵泽军深知,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要想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岗位上有所成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翻资料、找规律,立志成为分队里的专家型人才。
每天吃完晚饭后,加注规程和维护规范这两份岗位上的“红宝书”是他必备的“加餐”;为了更好地掌握系统原理,工作间隙和节假日,他都在设备现场对着流程图熟悉管路走向,他还先后自学了《运载火箭低温加注系统原理》《电工基本原理》等数十本专业书籍。
分队长陈常春提醒邵泽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这一行,最根本的还是实践。很多东西书上没有,要多从老师傅那里汲取经验。”为此,邵泽军在分队中没少认师傅,“他们什么都教,不光是专业知识,还有做人、做事。”去年,某型号任务加注过程中,担任主操作手的邵泽军冷静观察着显示屏的数据变化,压力、流量、设备状态,一个个数据背后蕴藏的信息不断在他脑中浮现。突然,压力显示值急剧升高,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他敏锐地扑捉到了这个信息。是偶然?还是故障?会不会影响加注?短暂思索后,邵泽军立即作出判断,向系统指挥员报告情况。
经检查发现,当时确实出现了状态异常,如若设备继续工作,极有可能导致加注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正是邵泽军的细心观察、及时报告,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后来,邵泽军与组员们更换了故障元件,保障了燃料加注的顺利完成,确保了任务圆满成功。几年下来,扎根山沟的邵泽军黑了皮肤,壮了体魄,稳了性情,长了本事,由最初的管路巡视员成长为液氢加注主操作手,成为了低温加注系统的“牛人”,他“黑牛”的称呼更是不胫而走。
在岗十三载,凭着这么一股牢记使命、不懈拼搏的“牛”劲,当年那个青涩懵懂的19岁小伙子成长为发射场上鼎鼎大名的“黑牛”师傅,邵泽军先后6次获得“优秀操作手”,并获得“中心人才奖”“装备三化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谈起个人取得的成绩,邵泽军的脸上露出了羞涩谦逊的微笑,他说:“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加注手,是大家的帮助让我有了不懈拼搏的力量和勇气,我会继续为超越百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邵泽军调节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