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离休垦荒办农场 他把全部盈余都用来讲学助教

教育始终是陈光保心中一份深切的情怀。出生在1931年的他经历过旧社会无书可读的悲哀,也体验过“窗下听学”的窘困,因此倍感读书的重要与知识的可贵。在陈光保看来,只有人才兴旺了,群众才能早日脱贫致富,国家才能走向富强。

timg (4).jpg

陈光保

 在祖国南陲的雷州市,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老人,他的事迹被群众写入当地“雷歌”广为传唱,而他本人则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保伯”。离休至今的22年里,他选择和妻子到远离城市的荒山野岭开垦土地办农场,将农场所有盈余用于奖教助学、扶贫济困。他就是湛江市市委原常委兼海康县(1994年改称雷州市)委书记陈光保。

 离休垦荒办农场

 继续为人民谋利

 海康地处雷州半岛,热带季风气候下的旱涝灾害和贫瘠的土地让这里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为了甩掉贫困的帽子,任职45年来,陈光保跑遍了海康县的海滩港湾。1978年,眼看村民们就要吃不饱饭,他毅然决定支持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使谭葛村成为广东包产到户第一村,并在其后的多年间,推广水产养殖、兴修水利,发展高科技农业,使海康县成为全国农业百强县,也被冠以“广东粮仓”的美誉。

 1995年,也是从任上离休的第二年,陈光保告诉了家人他深思熟虑的决定:开办一个农场,并将经营收益用于教育和公益事业,继续为人民谋利。这个想法获得了家人的支持,随后,陈光保和妻子来到离湛江100多公里远的雷州市北和镇仙过岭承包了2800亩荒山,开始垦荒办农场。

 然而,陈光保毕竟不是农民。刚开始几年,他认为不错的经济作物却相继遭遇了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种植的芒果被冻死、香蕉林被台风拦腰折断,农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惨痛经历之下,他重新调整生产布局,农场改种甘蔗、辣椒等抗自然灾害比较强的经济作物,2004年,农场终于扭亏为盈。

 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也跟着陈光保到荒郊野外开垦种地。村民们植树造林、开垦菜园、节水灌溉,实行专业化种植和管理,短短几年,就开垦了一万多亩荒地,种上了甘蔗、香蕉、芒果等经济作物,还利用海水进行海产养殖,昔日荒山变作良田绿洲,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400元增长到5300多元。

 “每一分钱都捐给孩子们读书”

 教育始终是陈光保心中一份深切的情怀。出生在1931年的他经历过旧社会无书可读的悲哀,也体验过“窗下听学”的窘困,因此倍感读书的重要与知识的可贵。在陈光保看来,只有人才兴旺了,群众才能早日脱贫致富,国家才能走向富强。

 为了不让孩子们像自己一样经历因为贫穷而不能读书的遗憾,2000年起,陈光保开始资助大学生, 2009年起,陈光保把农场每一年的全部盈余都用来讲学助教,2010年,他将农场改为“重教助学基金会农场”,并表示“每一分钱都捐给孩子们读书”,彻底“裸捐”。

 而陈光保本人,则过着非常清贫节俭的生活。当记者来到他的住所,除了满屋的书籍,他的房间中仅有最简朴的陈设——书桌是捡来的废品,书柜和床也是几十年前的式样。为了凑齐奖学金,陈光保曾不惜向子女借款,卖掉自己在市区唯一的房子,甚至动用看病的资金。

 “如果不是保伯的那笔奖学金,我们兄弟俩可能无法同时上大学。”2009年,王保玄、王保利两兄弟同时考上了大学,而收到通知书的那刻却让全家喜忧参半。由于已经有一个哥哥大学在读,这个年收入不到两万元的家庭实在无力同时支持三个孩子的学业。

 “保伯给我们每人奖励了3000元,相当于一半的学费,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雪中送炭。”有了这笔钱,兄弟俩顺利进入大学就读。如今,兄弟二人均已毕业工作,月收入分别达到七八千元,让整个家庭从贫困中走了出来。

 10多年来,陈光保累计捐出1162万元用于奖教助学,惠及6000多名学生,不仅让许多学子完成学业,摆脱了贫困,也在当地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在陈光保所资助过的大学生中,也有人选择回到家乡教书育人,延续着这份对教育的情怀和热忱。

“治好南渡河,让大伙过上好日子”

 南渡河是雷州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一条灾难频发的河。治理南渡河,是雷州人民的多年梦想。

 1964,陈光保被任命为海康县县长。当时,展现在陈光保面前的雷州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南渡河两岸22万亩稻田已变为黄叶,许多家庭颗粒无收。上任伊始,陈光保就走村串户,踏遍南渡河两岸的每个村落。面对群众期盼的眼神,陈光保斩钉截铁地承诺:“相信我、支持我,有共产党领导,一定能根治好南渡河,让大伙过上好日子。”1970年春,经过资金筹集和动员,陈光保开始主持南渡河治理工程。

 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如今70多岁的黄昌耀仍历历在目:“保伯日日夜夜都和我们一起,住的是工棚,吃的是红薯叶,和群众一起挑石挑泥,声音沙哑了,两眼熬红了,两脚浮肿了,还为此落下了腰伤的病根。”

 经过10年苦战,南渡河全线筑起一道宽10米、长20公里的拦海大堤,可抵御百年一遇海潮。昔日桀骜不驯的南渡河终于被“驯服”,两岸22万亩良田从此“旱也旱不着,涝也涝不到”,海康也由此成为广东的“金色粮仓”。

 “不给子女留一分钱”

 “送礼可耻;受礼有罪”,横批“端正党风”,这是陈光保任海康县县长时家门口常挂的对联。家庭生活中,陈光保也始终执着地践行党的宗旨,以严格的家规、家风要求家人。

 1974年,大女儿陈忠于“上山下乡”到了龙门林场。1979年,同批下乡的14个知青只有她一人还未回城。陈忠于也很想回城,趁回家探亲时请父亲帮忙,被陈光保一口拒绝。

 陈光保常对子女们说:“你们对我最大的孝顺就是不贪不占。”在严格的家规下,陈光保5个子女上大学、找工作全凭自身的本事,如今皆已事业有成。陈光保的小女儿陈席也积极参与奖教助学,充当起助学的“救火队长”,在陈光保资金紧张的时候,她都倾力支持。

 任职期间,曾有人主动在调风镇公社糖厂为陈光保的弟弟安排工作,陈光保得知后立即回绝了此事,并要求弟弟回去务农:“谁都想在厂里工作,那就没人种田了,你是领导干部的家属,需要起到带头作用。”在劝说之下,弟弟继续回到村里种田。

 为了弥补弟弟,陈光保将侄子接到自己家中吃住,并送其上学读书。回忆起那段往事,陈光保的侄子告诉记者,每到过年过节,大伯就会把他和哥哥姐姐们锁起来,怕有人来塞红包。受到陈光保清廉作风的影响,直到记者来访前,侄子一家都没让村干部知道他和陈光保的亲戚关系:“防止有人上门办事求情。”

 2010年,捐资助学大会后,陈光保正式向子女们宣布了新家规:“不留一分钱!”把全部财产都捐出去,不给子女留一分钱!陈光保说,如果有一天他走了,农场将会交给政府,继续履行它的使命。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战“疫”一线的一抹青春色彩——唐毫    下一篇 国医大师邹燕勤:86岁还坚持出诊,“因为病人需要我”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