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壮:一个人撑起“战地医务处”
樱盛寒冬行渐远,燕来暖春昨已到
愿用这亲手采摘的东湖樱花
印一个约定,藏一份想念,蕴一种力量
在这花开得胜的日子里,摘下口罩深情相拥
……
这首落款为“永远爱你的武汉人民”的致谢诗和一枚东湖樱花标本被一起裱在相框里。驰援武汉归来,刘壮便把这个相框放在家里客厅的书架上。
从1月27日到3月31日,来自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刘壮和137名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无休奋战65天。去时正值寒冬,待到离开,武汉已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刘壮和队员并没有时间赏樱,临别之时收到的这枚樱花标本显得更为珍贵。
作为一名从事16年重症医学工作的临床医生,他本是抱着救治患者的初衷登上去武汉的飞机,没想到在飞机上接到通知,让他担任此次医疗队医疗组组长。为节约人力,医疗组只有他一个人。
医疗组的职责和医院的医务处类似,“是在外围给医生做服务工作,这其中涉及建章立制、质量管理、医疗排班、病区间协作、与受援医院对接等”。因此,刘壮负责的医疗组也被称作“战地医务处”。
日前,刘壮荣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其中,抗疫类共有30位个人入选者,刘壮是唯一一位以医疗组组长身份获此殊荣的抗疫工作者。
至暗时刻,每天仅睡两三个小时
北京援鄂医疗队接管的是武汉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西院区的3个病区。当时武汉的疫情正处于胶着状态,从协和医院西院区接到通知被征用为定点医院,到北京援鄂医疗队在北京组队、出发,再到医疗队进入协和医院正式开展援助工作,整个过程不到48小时。
刘壮记得,当时协和医院还没来得及进行隔离病房的标准化改造工作,防护设备和人员配置都没有完全到位。作为医疗组组长,刘壮紧急联系协和医院,协调找来施工队打隔断、开辟新空间,仅用8小时就完成了标准化隔离病房的改造工作,为其他医疗队再开辟新的隔离病房提供蓝本。
1月29日,北京援鄂医疗队负责的病区开始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第一周就接收了100多名患者,最多的一天收治近50名病人,其中绝大部分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刘壮说,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他在此前的工作中从来没有遇到过。
那段时间里,队员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许多人都出现失眠、头晕、肠道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症状,甚至有医生产生心理障碍,没办法穿防护服、戴帽子和口罩。
刘壮的心理压力也在这段时间达到峰值。北京援鄂医疗队的138位医疗队员来自13家市属医院,涉及重症医学、呼吸、感染、急诊、心理等7个专业。在最初的两周,刘壮需要在队员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候,和来自不同医院、不同专业的人进行磨合,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与此同时,还要对接协和医院,执行国家卫生健康委、湖北省抗疫总指挥部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工作要求。
身份不断切换让刘壮没法好好休息,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睡眠的情形持续了一周多。“不光是体力上的付出,主要是思想上一直在担心,那种压力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身体特别疲惫,主要是靠意志力和信念挺过来。”刘壮说。
没有直接救治病人,但并不感到遗憾
65天中,让刘壮最难忘的是第一批病人出院。2月中旬,医疗队第一批收治的病人中,有10多个病人集体出院。刘壮记得,病人出院时,很多医生和护士都忍不住流下泪水。
“这相当于是我们工作的一个转折点。时至今天,治疗新冠肺炎也没有特效药,当时我们的救治条件又特别艰难,即使是在那样的条件下,还能够有一大批病人康复出院,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刘壮说。
医疗队抵达武汉的5天内,刘壮就主持完成3个病区的改造工作,同时还和院感工作人员完成全体医务人员穿脱防护服的紧急培训。2月5日下午,接到“增设床位至800张”的任务后,刘壮带领团队又在48小时内完成增设5个病区的医疗改建工作,成功完成800例重症患者的床位扩充。全体医护人员的分组、排班工作也在同期进行……
刘壮那段日子的工作是按分钟来安排的,任务繁杂而紧急,即使在吃饭的时候,工作也是一个接一个。医疗制度落实和医疗质量监控是刘壮负责的“战地医务处”的核心任务,抢救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又是医疗质量监控的重中之重。在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基础上,刘壮又和医疗队内的专家组不断商讨内部的抢救流程、用药共识以及和协和医院的沟通流程等。其中,仅医护人员的排班表就前后调整了7版。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当被问及没有直接参与救治病人的工作是否感到遗憾时,刘壮不假思索地回答:“不遗憾。我觉得是分工不一样,虽然我们没有直接接触病人,但是我们从事的工作是能让医生、护士在医院毫无顾虑地为患者服务,我们的工作也很重要。”
65天中,北京援鄂医疗队一共收治345位患者,其中88%是重症和危重症。截至3月31日北京援鄂医疗队离开武汉时,共有220位患者康复出院。4月5日,北京医疗队所在的3个病区新冠肺炎患者清零。4月23日,医疗队所在的协和医院西院区新冠肺炎患者清零。(记者刘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