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有群“理论名嘴”:有宣讲员多年来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备讲
“名嘴”黄正平在“小院课堂”宣讲。
听听讲座、读读文件、看看视频,过去的理论宣讲往往给人留下刻板难懂的印象,导致群众坐不住、学不透、听不好。
在江苏南通,活跃着这样一群“理论名嘴”:他们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因人因地做好宣讲方案,通过深入的学习、面对面的交流、生动的表达,解决了理论宣讲“通俗化”和“简单化”的矛盾,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旺,还要生态宜居。生态宜居是什么?就是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甚地(什么)叫乡愁?”
“乡愁啊,咱们小时候是不是都到河里去游过泳、捉过鱼、摸过虾?这就是乡愁。”
这是在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农村的“小院课堂”里,“理论名嘴”黄正平宣讲十九大精神时和农村党员的对话。在南通,一群热情宣讲党的理论的工作者,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称为“理论名嘴”。
“名嘴”是拼出来的
“宣讲的时间不能少、路上的时间不能少、学习的时间不能少,能少的,只有吃饭的时间”
“十九大报告,通俗但并不易懂,所以我今天的题目是,《学深才能讲透》。”2018年1月24日,黄正平应邀为南通如皋市党员干部作十九大精神辅导报告。他一口气列出了20个表述不准确甚至错误的问题,台下不少干部顿时睁大了眼睛。
“理论宣讲,首先是自己把理论学深吃透了,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黄正平是南通“理论名嘴”的“头”,“老师的老师”。他既是南通市委宣传部分管理论宣传的副部长,还是南通市委宣讲团成员、“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团长。“说我是‘名嘴’们的‘头’,无非是我带着大家一起学、第一时间学,然后把自己的心得、错误再拿出来供大家分享和指正。”黄正平笑着说。
午餐时,记者和黄正平边吃边聊,他吃饭的速度非常快,如风卷残云。“我接的宣讲单子排着队,宣讲的时间不能少、路上的时间不能少、学习的时间不能少,能少的,只有吃饭的时间!”
“名嘴”姚呈明更忙。“十九大闭幕后这仨月,我已经做了130多场宣讲。”59岁的姚呈明鬓发斑白,在理论宣讲阵地上已工作了27年,至今热情不减,人送绰号“姚铁嘴”。
“铁嘴”是怎样炼成的?“上午场、下午场、晚上场,基本上连轴转。套用一句话,我不是在宣讲,就是在宣讲的路上。”姚呈明坦言,他多年来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这个“早起”,一般是凌晨4点多钟,他要利用早餐前的三四个小时把前一天的学习心得、宣讲体会和各种信息资料做一番梳理,再充实到当天的宣讲稿中。
姚呈明的手提电脑里,满眼是word文档,全是他这些年的宣讲稿,“差不多有1000多个稿子吧,常讲常新,基本没有完全重复的。”
“名嘴”是磨出来的
考虑到基层党员群众的接受能力,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以听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宣讲
如皋市戴庄社区服务中心的大会议室里,满满当当坐了几十名农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他们在等着听姚呈明做十九大精神宣讲。
“我今天先跟大家讲几个问题,一是十九大有多重要,二是新时代时间有多长,三是新时代有啥新模样……”姚呈明用浓重的乡音侃侃而谈。
“十九大有多重要?咱从国内说,它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咱从国外说,哎呀也不得了,它惊动了全世界!美国总统特朗普、俄罗斯总统普京都给习总书记打过电话……”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喂,你找哪个?”会场里骤然响起电话彩铃和一位老同志高声接电话的声音,全场先是愕然,然后爆发出一阵哄笑。
再看姚呈明,不慌不忙,微笑着等满脸不好意思的老同志挂掉电话,才接着往下讲,“十九大讲新时代,那是指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有同志问新时代有啥新模样啊?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同事买菜的故事。他早上锻炼身体看到一个老太推着三轮车卖菜,菜很好很新鲜,等老太称好斤两,他一摸口袋没带钱,连忙道歉说‘老太不好意思哦,我莫得带钱’。老太嗔他一句,‘那你也莫得带手机吗?我三轮车上有二维码啊’”……生动的故事引来台下一片笑声,姚呈明也笑着总结:“推三轮车卖菜的老太都用二维码了,这是一个出门不带钱包的时代,这就是新时代的一种新模样啊!”
“到基层宣讲,得考虑到基层党员群众的接受能力,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以听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多数农村普通党员来说,理论宣讲不在深,而在重要概念和观点能入脑入心。”姚呈明说。
“名嘴”曹荣琪的宣讲比姚呈明更有激情,他每次都不坐在讲台上讲,而是拿着话筒,站在听众中间,一边讲一边与听众互动,连会场倒水的服务人员都放下热水瓶听起了他的宣讲。曹荣琪说:“站在听众中宣讲,讲者和听者在一起,说明理论就在你的身边啊!”
“名嘴”们不但在县内、市内讲,还应邀在省内讲、送讲到省外。今年初,在如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蓉蓉的组织下,黄正平等“名嘴”赶赴北京、上海等地,为当地的如东商会企业家分别作了专场宣讲。
“名嘴”是悟出来的
引导而绝不迎合、通俗而绝不庸俗,理论宣讲可以“改变人”,也可以“滋养人”
“宣讲的最高境界,在于4个字,精准通透。”黄正平说,“理论宣讲,我不在乎有没有更多的掌声,更在意能否引起听众发自内心的共鸣。”
从事理论宣传十几年,黄正平一直强调“一切以文本为中心”,“三句话,就文本读文本、跳出文本读文本、回到文本看文本,听起来抽象,讲白了很简单,就是将文本学懂弄通,这样才能讲透。”
在不少党员干部眼里,理论是枯燥的,宣讲需要通俗化。在宣讲工作者眼里,理论是严肃的,宣讲不能简单化。理论宣讲如何处理好“通俗化”和“简单化”的矛盾,其他“名嘴”和黄正平一样,都有着自己深入的思考。
“名嘴”刘万春认为,通俗化要特别警惕形式大于内容,宣讲可以借助民间俗语、顺口溜,也可以借助诗歌、小品的语言表达,但不能成了文艺表演。
理论“常青树”、退休10多年的南通市委党校老教授季建林在宣讲中一直坚持两条原则:引导而绝不迎合、通俗而绝不庸俗。有次他应邀去乡镇宣讲,本以为听众是基层党员干部,现场一看全部是年长的农民,他立马同组织者商量,“能不能给我半小时再重新准备”。半小时后,一场农村改革故事生动展开。
“内容讲全,精神讲准,重点讲透,难点讲清。”一直呼吁“接地气”的姚呈明,宣讲仍然立足于“内容四讲”,“宣讲的力量根植于理论本身。比如,有家民营医院,几年前我第一次去宣讲时党员只有五六个,前段时间去宣讲时医院负责人告诉我,每次听完宣讲,不断有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到现在党员已经有53人了。”
“为什么迷上宣讲?”
面对这个问题,“名嘴”们普遍用两句话来回答:宣讲可以“改变人”,澄清人们在重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错误认识,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宣讲可以“滋养人”,理论工作者可以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持续深入、永葆活力。
如今,南通“理论名嘴”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以黄正平、姚呈明等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刘万春、曹荣琪等江苏省宣讲先进个人为领军人物,带动市级宣讲团120多人,县级宣讲团300多人,百姓“名嘴”1400多人,十九大以来共做了5300多场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