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苏陕协作的一颗“铺路石”——记南通帮扶汉中挂职干部徐炜
43岁的江苏省如东县副县长徐炜,2017年10月27日不远千里来到南郑区挂职副区长,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深入基层摸实情,将充分调研到的情况与如东县的发展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两地的协作机制日臻完善,资金效益持续放大,产业协作成效明显,人才交流成果显著,让贫困群众在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稳。
抱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归”的态度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他在挂职期间甘做一颗铺路的“石子”,为南郑区的脱贫攻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挂职不当看客
采访中,徐炜告诉记者,初来时,他也曾迷茫,不清楚挂职工作该从哪着手?如何有效开展工作?他想,不脱离南郑区情、符合当地需要,是做好两地协作的前提和基础。于是,跑乡村、联乡镇、访贫困户是他到南郑后做的第一件事。“南郑有很强的区位优势,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迷人风景,也有严峻的脱贫形势——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收入地域化差异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他说。
2017年12月中下旬,他发动一些爱心企业对六年级、初三的贫困学生进行爱心资助。活动当天,碑坝镇、福成镇的老师学生因交通不便都没有到场。这件事让他感受到,基础设施对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于是,深度贫困镇村成为他扶贫工作的切入点。
2018年,在他的努力下,共争取苏陕协作资金3090万元,实施苏陕扶贫协作项目45个,覆盖55个贫困村,占南郑贫困村的49.6%,其中投入深度贫困村1560万元,占年度资金的50.5%,实现了对南郑深度贫困村的全覆盖。
他山之石可攻玉
在深入了解区情民意后,如何帮助当地贫困村找“病根”,同时创新性开展帮扶工作,确保来自大后方的资金精准高效落实到位,这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汉山村位于美丽的汉山脚下,是汉山街道办贫困村之一。2018年5月,苏陕扶贫合作项目落地汉山村。徐炜带领的团队结合该村现有产业状况,为全村产业把脉问诊,最终为汉山村量身定做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的产业布局。
短短一年时间,美丽汉山田园综合体建成并开园。村民杜新兰对此感慨颇多。2013年儿子在外务工不慎严重烧伤,后期治疗花了不少钱,他们家成了村里典型的贫困户。“以前觉得生存都很艰难,好在精准扶贫给了我们希望。尤其是南通来的徐副区长带来的扶贫合作项目让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和老伴儿收购农产品,儿子儿媳经营民宿,再加上合作社的分红,去年一年我们家净收入达到6万元,生活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4月的汉山村被浓浓春意笼罩,贫困村华丽转身,实现了“蝶变”。汉山街道办副主任陈思科谈起汉山村的变化时说:“徐副区长带来的项目给我们带来了3个方面的收获。首先是理念的冲击。文化植入乡村旅游、小商品对接大市场、节会经济等这些‘招招鲜’的‘金点子’,都成为苏陕合作的符号和标签,为汉山村脱贫攻坚植入了‘苏陕芯’。其次是强力的资金后盾,前后3次提供了800万元的资金支持。第三是加强了对整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在和徐副区长工作对接过程中,他低调、务实,不搞花架子,不讲空话,给我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从根本上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
责任在肩,实干为先
挂职期间,徐炜不仅是通汉扶贫协作一线的冲锋员,更是两地的联络员、南郑的宣传员。
为推动如东、南郑两地各项工作交流合作,他积极促进两地党政互访交流,各领域协作全面推动。通过专题培训、合作办学、空中课堂、远程医疗等措施,有效拓展了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协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发挥人脉资源优势,调动各界力量参与南郑脱贫攻坚。村帮村、镇帮镇,行业帮行业,社会帮扶全面开花。
志智双扶也渐入佳境。去年,组织了“如东孩子写大海、南郑孩子写大山”征文、“小火炬爱心驿站”暨汉文化研学考察、南郑贫困学子看大海等活动,在《中国海洋报》《如东日报》等媒体刊发20多篇学生研学文章,为南郑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物质资助和精神激励。两地红十字会共同设立的“爱助成长”基金,也正式运作。徐炜私底下还和如东的亲戚朋友建了微信“爱心群”,倡导如东的家长们每天给一个孩子省一块钱,作为爱心款项充实到“爱助成长”的基金中,给南郑贫困孩子提供物资帮助。
最重要的是,经他穿针引线,许多优质企业落户南郑。
坐落于圣水镇后营村的汉中新正洸服装厂目前已建成1300多平方米厂房,年产值达300多万元。负责服装厂日常运营的厂长杨凯指着正在忙碌的工人说,厂里现有员工36名,都来自本地及周边,其中有不少都是贫困户,通过培训上岗的他们如今都有了稳定的月收入。
23岁的罗阳是胡家营镇胡家营村人,家里有年迈的爷爷和失去劳动力的父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一直在四处打零工贴补家用。2017年10月,听说邻村要建一个服装厂,他便试着来应聘。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他从跑腿打杂成长为厂里的得力业务员,月工资达4500元。“没有南通挂职干部帮助,就没有这家扶贫企业的落户。”罗阳笑着说:“服装厂不仅帮助了我们这些贫困户成功脱贫,而且在家门口就业,既有收入,又能管家。再干两年,就可以盖新房、娶媳妇了。”
岁月倏忽,挂职工作已临近尾声。徐炜坦言,他自己最大的收获,是看到来自家乡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为南郑老百姓日常生活带去的变化,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公仆身上的责任和担当。未来半年,将进一步统筹谋划、创新举措,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以延安精神和脱贫攻坚大计为指引,脚踏实地做好“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