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警民合力拔穷根摘穷帽

本网凤山讯(罗开革)春耕时节,万物复苏。走在凤山县平乐瑶族乡海亭村的乡间水泥路上,到处看见田地里绿绿葱葱的百香果苗,山头的核桃树、茶树林漫山遍野,村民们有的边唱山歌边护理果苗,有的吆喝着喂核桃鸡,一派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日前,从河池市扶贫办传来喜讯,经自治区组织考核和第三方评估,2017年海亭村共有87户贫困户38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三年前的23%降至2.5%,全村实现脱贫摘帽。这个...

本网凤山讯(罗开革) 春耕时节,万物复苏。走在凤山县平乐瑶族乡海亭村的乡间水泥路上,到处看见田地里绿绿葱葱的百香果苗,山头的核桃树、茶树林漫山遍野,村民们有的边唱山歌边护理果苗,有的吆喝着喂核桃鸡,一派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日前,从河池市扶贫办传来喜讯,经自治区组织考核和第三方评估,2017年海亭村共有87户贫困户38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三年前的23%降至2.5%,全村实现脱贫摘帽。这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离不开当地百姓的奋斗,离不开县公安局全体民警的无私奉献和辛勤汗水。

警民“结亲” 甘当扶贫领路人

海亭村距离县城约35公里,全村468户2092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6年有贫困户113户467人。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民们大多处于靠天吃饭、靠地挣钱的传统农耕模式,收入低,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2016年以来,该县公安局作为海亭村的联系帮扶单位,全警动员、全力以赴,局领导带领民警深入海亭村,开展“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的扶贫攻坚战。

海亭村巴那屯贫困户黄全对是副县长、公安局长苏良的帮扶对象户。2016年7月12日,苏良走进黄全对家里,与其“结穷亲”,商计脱贫良策。

经过交谈和实际查看,得知黄全对家因经济困难,房顶没有搭建遮雨棚,每逢下雨天,屋里全是水,生活十分不便。

睡觉都不踏实,谈何脱贫?苏良把黄全对的困难记在心里。回到县城不久,苏良筹措资金1.2万余元,组织驻村民警购买水泥、钢筋和石砂等物资,帮黄全对建起了遮雨棚,从此房屋再也不漏水。

“做梦也没想到,苏局长竟然把我这个农民当作亲人来看待,真是大恩人呐!”黄全对对苏良感激不已,逢人便说。

上行下效。全局民警根据精准识别结果,纷纷沉下身子,与113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并建档立卡,明确帮扶责任人。为帮助脱贫户早日脱贫,民警们采取“因户施策、一户一法”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帮扶“造血”脱贫计划。

“扶贫是一项政治任务,每个民警都要沉下身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难,以实际行动真扶贫、扶真贫。”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苏良对全局民警再三强调要求。

修路建房 让百姓安居乐业

要致富,先修路。三年前的海亭村,百分九十的自然屯都是土路,村民们出行十分不便,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交通条件差,不但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阻碍经济发展。

海亭村浪屯到巴那屯,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山路,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们都是步行外出,他们十分巴望有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水泥路。

2016年4月,该局筹措资金40多万元,组织民警和村民们一起撸起袖子,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经过4个月的奋斗,2016年8月,浪屯到巴那屯的水泥路终于建成,乡亲们都说,这条是名副其实的“警民路”。

两年多来,该局把改善道路基础设施作为扶贫攻坚战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多方协调争取项目资金累计达100多万元,先后建成海亭村罗赖屯、那光屯等5条屯级水泥路30余公里,受益群众1000余人。

行路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基础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还有贫困户更为关切的,那就是如何解决危房或无房的问题。

“克服困难建新房,唯有安居才能乐业。”这是每个贫困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帮扶民警的目标。

2017年12月28日中午,海亭村福才屯黄妈弟在自家新房前燃放起鞭炮,表达激动的心情。现年65岁的黄妈弟一家老小4口,原先居住在一间30平方米的陈旧房屋里。2017年下半年,该局筹措资金1.3万元,组织村民帮助黄妈弟新建一间30余平米的平房,解决了房子不够住的问题。

与黄妈弟一样,在县公安局民警的大力帮助下,2017年,海亭村共有21户贫困户建起了新房,从此彻底告别无房的日子。

近两年,海亭村共有危房户和无房户30户,这成为该村脱贫的一个重要障碍。为解决这一难题,该局通过大力争取得危房改造补助费75万元,并从其他途径筹措资金20余万元,帮助贫困户解决建房资金不足的问题。截至2017年底,该村30户危房或无房户全部建成了新房。

如今,海亭村屯屯通水泥路,村民们的房子变宽了、变亮了,村民们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发展产业 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群众要脱贫,必须依靠实实在在的增加收入,否则无从谈起。海亭村的贫困群众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又无一技之长,依靠自身发展难度很大。

为帮助这些贫困户摆脱贫困,该县公安局创新扶贫模式,成立“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抱团发展,努力解决贫困群众无稳定收入的难题。

海亭村福才屯贫困户黄佳辉,左手残疾,无劳动能力,但头脑灵活。经过公安局派驻海亭村第一书记杨再勇的思想工作,黄佳辉同意带头,联合5户贫困户搞一个养殖核桃鸡合作社。

为帮助黄佳辉等农户建起养鸡合作社,2016年,县公安局筹措资金8400元,协助黄佳辉等人建起10个鸡舍。2017年初,黄佳辉养了3000只核桃鸡。半年后,黄佳辉卖鸡共收入2万余元,成功脱贫。同时,他还带动了5户贫困户,每户仅养鸡这一项,增加收入4400元。

与黄佳辉的养鸡合作社类似,两年多来,该县公安局筹集资金20万余元,在海亭村成立6个“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林下养殖场7个,年养殖核桃鸡3万多羽,受益贫困户30户120余人。

除了养鸡,民警还鼓励贫困户养鸭、养羊、养牛、养猪等,扶贫工作多点开花,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该局投入资金近10万元,帮助海亭村群众种值核桃树1592亩3万余株;发动群众种植百香果320亩,为贫困户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如今的海亭村,百亩连片的核桃和百香果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果苗,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2017年,海亭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4200余元,绝大部分贫困户实现脱贫,这个功劳与县公安局的大力扶持分不开,村里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海亭村党支书廖克更的话,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欧珠拉姆:用全部的爱成就孩子们的未来    下一篇 范振喜:把贫困村打造成“承德第一村”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