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引平,最近家里咋样?你妈身体还好吗?”
10月30日,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走进陇县八渡镇杨家庄村村民谢引平的家里。谢引平边搀扶着母亲边对杜长生说:“好着呢,我妈心事了结了,身体也好起来了。”说话间,谢引平和妻子刘改艳热情地让杜长生看他们挂在墙上刚拍的结婚照,两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谢引平激动地说:“杜书记不仅是我们的致富带路人,还是我们两口子的‘红娘’。”
原来,47岁的谢引平因为长期照顾患病的父母耽误了终身大事。今年5月,杜长生在调研中得知此事后,叮嘱镇村党组织一定要关心大龄群体成家难的问题。之后,通过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牵线,谢引平与西坡村44岁的刘改艳开始认识了解。谢引平和刘改艳家庭条件相当,性格也合得来,谈了一段时间后,两人决定携手走进婚姻殿堂。8月21日,在八渡镇举办的“党建暖心”活动上,陇县民政局现场制证,杜长生为谢引平和刘改艳颁发了结婚证书,见证了两人的重要时刻。
“解决好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杜长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是这么做的。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六盘山扶贫片区县,2016年年初,全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77户49479人。3年来,在杜长生的带领下,陇县贫困人口减少至942户161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0%。2019年3月陇县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专项评估,5月省政府发布公告陇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通过产业发展精准扶贫?”杜长生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开展工作。2016年陇县推进贫困户“点菜”全覆盖,让贫困户自主选择发展产业,力促扶贫精准化。依托奶山羊、苹果、核桃、中蜂、烤烟、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陇县编制“菜单式”脱贫目录和补助标准。经过4年四轮“点菜”,1.3万户贫困户户均落实长短结合产业项目2个以上。
在陇县曹家湾镇三里营村,一排排楼房整洁漂亮。杜长生走进村民付喜林家中跟他唠起家常。
“从山里搬下来几年了?住得还习惯吗?村子里大家生活咋样?”
“我是2014年从山里搬下来的。新房子住着就是舒服,孩子上学、看病方便多了。最近几年,大家通过‘点菜’选择产业发展,村里大部分人都种起了核桃、烤烟,或搞起了养殖业,收入也增加了。”
“一亩烤烟能收入多少钱?大家种植烤烟有没有保障?”
“一亩烤烟一年能收入两三千元,村里大部分人都种了十几亩,而且还有技术员经常来给大家指导培训烤烟种植技术。一个技术员负责5户,包教包会。”
“你对咱村的发展还有什么建议?掏心窝子给我讲讲。”
“我觉得可以把村里空闲的土地集中,流转出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付喜林的建议得到了杜长生的肯定。杜长生说:“这个想法我也考虑过,我们不仅要让大家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还要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让大家都走上致富路。”
“只有发展长效稳定的致富产业,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群众持续增收和乡村振兴。各镇村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富民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杜长生对身边的镇村干部说道。
据介绍,2017商等“双百”产业扶贫基地106个,通过入股分红、托养代管、土地流转、园区带动、能人帮带5种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纳入到扶贫基地发展产业。目前,106个基地带动1.2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就近吸纳贫困群众就业4055人。
在陇县宏盛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的香菇棚里,杜长生细细查看香菇的生长情况,边看边对承包这座大棚的贫困群众绳林娟说:“这几个得赶快摘了,再长下去孢子量减少,就卖不上好价钱了。”自从陇县开始推行“借袋还菇”模式以来,杜长生潜心研究如何让小小的香菇成为大家发家致富的产业,他也因此成了“香菇专家”,对香菇的种植、销售行情等了如指掌。
陇县的“借袋还菇”模式通过企业免费提供生产菌棚,免费供水、供电,免费提供生产全程技术培训,按照每棚8000个食用菌袋的标准借给贫困户。香菇成熟采摘后企业按每公斤6元的保底价回收,贫困户每季每棚保底收入8000元,低于保底收入的由企业补差给贫困户。香菇一年最少生产两茬,群众保底收入就有1.6万元。有政府保障、企业兜底,这让大家没有了顾虑,积极投身香菇种植业。
3年来,杜长生走遍了陇县的每一个村镇,走访农户883户。杜长生说:“只有走到群众身边,才能听到他们的真心话,才能知道他们有什么需求。”
在谈到下一步的计划时,杜长生说:“虽然陇县已经脱贫摘帽,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将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凝聚各方力量,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抓好产业及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持续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持续下功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增强群众幸福感;持续推动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