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赵玉锋的创业“梦工厂”

在泗县墩集镇,挂在一栋小楼上的一块“界牌张村扶贫工厂”的牌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走进扶贫工厂,笔者看到一个男性工人正在努力的踩着电机加工服装,虽然春寒料峭,可是他头上已经沁出一层密密的汗珠。经旁边的工人介绍,笔者才得知,他就是这个扶贫工厂的“老板”——赵玉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眼前日常忙碌的场景,是赵玉锋用尽力气打下来的局面。提起以前,他说:“我就像是水里的鸭子,表面上看着很轻松,脚掌...

在泗县墩集镇,挂在一栋小楼上的一块“界牌张村扶贫工厂”的牌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走进扶贫工厂,笔者看到一个男性工人正在努力的踩着电机加工服装,虽然春寒料峭,可是他头上已经沁出一层密密的汗珠。经旁边的工人介绍,笔者才得知,他就是这个扶贫工厂的“老板”——赵玉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眼前日常忙碌的场景,是赵玉锋用尽力气打下来的局面。提起以前,他说:“我就像是水里的鸭子,表面上看着很轻松,脚掌却在水下拼命的扑腾!”赵玉锋家里的4口人,把“老”、“弱”、“病”、“残”四个字占了一个全。父亲年纪大了,平时也干不了重活。孩子才刚刚上小学。妻子又在2017年初患上尿毒症。赵玉锋肢体二级残疾,走路都不方便。现实中的难题一个个扑面而来:年迈的父亲需要照顾,年幼的儿子上学需要接送,妻子每周要到县城做三次透析。最关键的是,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让赵玉锋愁的吃不好,睡不下。在妻子没有患病以前,赵玉锋在外地的服装厂里打工,日子也能过得去。眼下,为了照顾妻子,他只能守着家里的5亩多地,如何才能从当前生活的“泥窝”里扑腾出来呀?赵玉锋一筹莫展。

让赵玉锋看到生活希望的是精准扶贫的实施,2017年村里将赵玉锋家精准识别为贫困户。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孩子上学有了着落。更为关键的是,健康扶贫“180”、“351”政策大大减轻了妻子的医疗费用。终于能喘口气的赵玉锋说:“党的好政策对我们贫困户来说,真是像下了一场及时雨呀,让我家生活有了希望。没有了后顾之忧,我要好好干起来,让日子有奔头。”

考虑到自己有做服装加工的经验,赵玉锋打算在家里开办一个服装加工的小作坊。说干就干,2017年10月份,赵玉锋借了5万元小额贷款,到县城里买了几台二手的电动缝纫机,租了一间40平方的房子。赵玉锋的想法很简单:找到一条既能照顾到一家老小,又能脱贫致富的路子,不让别人认为自己是歪着身子靠政府的残疾人。小小的梦想在小小的作坊里开始生根发芽。带着本村的几个农户,赵玉锋踏上了他的创业就业之路。把家里安顿好之后,赵玉锋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本来腿就不方便的他,踩了半天的缝纫机走起路来就更吃力了。因为买的是二手机器,经常会卡线,一遇到这样的情况,赵玉锋就要停下来修机器“干活的时候哪里舍得休息呀,维修机器的时候就权当歇息了。”赵玉锋对笔者说。

“你可别小看这个小作坊,给别人进行服装代加工,一一件能挣3.5元的加工费。现在靠着它我一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其他的7、8个工人也能挣上2000元左右。”不仅自己有了收入,还能带动本村村民就业,赵玉锋颇为自豪。让赵玉锋更为自豪的是,工作队在了解到赵玉锋的作坊面积比较小,不能满足进一步加工和带动就业的需要。特地给他找了一个更为宽敞的场地。从40平方到100多平方,从只有几台机器、几面墙到配备了空调、工作服。赵玉锋的加工小作坊变成了创业“微工厂”。他正带着乡邻们大踏步地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脱贫攻坚群英谱·专家技师】申国华:33年不忘初心 匠心筑梦砥砺前行    下一篇 警队“老黄牛”——追记河北省张家口市公安民警夏志军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