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山东平度:产业带动脱贫困 一门手艺获发展

自精准扶贫以来,崔家集举全镇之力上下联动,以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脱贫致富的典型,他们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筑起脱贫致富的幸福梦。崔家集镇前洼村贫困户王百三就是其中一户典型代表。王百三家中共有三口人。妻子王素香年迈,患有大病,没有劳动力,儿子王胜旭患有脑残疾,必须靠常年吃药才能维持正常生活,家里的担子全落在66岁的王...

自精准扶贫以来,崔家集举全镇之力上下联动,以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脱贫致富的典型,他们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筑起脱贫致富的幸福梦。崔家集镇前洼村贫困户王百三就是其中一户典型代表。

王百三家中共有三口人。妻子王素香年迈,患有大病,没有劳动力,儿子王胜旭患有脑残疾,必须靠常年吃药才能维持正常生活,家里的担子全落在66岁的王百三身上。在纳入贫困户之前,王百三平时主要靠打零工和种植农作物维持家庭支出,家庭负担重,生活困难。

王百三有一身好手艺,平时农闲时会在家中绑笤帚、做盖帘等,做好后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卖,但由于工具简陋、加工条件有限,很难通过正规途径进行销售,很多时候做的笤帚不能完全销售出去,所以只能赚个零花钱补贴家用。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了解他这种情况后,充分发挥其一技之长,主动帮助其建立了加工作坊,并采取镇党委政府、帮扶企业定点购买与本人自销的方式,联合解决销路问题,真正实现由“输血”向“造血”模式转变。如果农闲不忙,他每天可制作笤帚7把,或者加工盖帘3个,每天的纯收入能达70元左右,笤帚、盖帘加工销售年纯收入可达1.5万余元。“政府的政策就是好啊,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让我开起了小加工坊,现在咱们扫帚的销路一点儿不用愁,做多少卖多少,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啊。”每每谈到政府对他的帮助,王百三总会眼里泛起激动地泪花。

崔家集镇扶贫产业园自运营以来,优先雇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园打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由于王百三本人勤劳肯干,忠厚老实,镇政府便安排其常年在产业园打工,每天给予其80元打工收益。每天王百三都是一早起来就到达园区,把园区内厕所、边边角角的垃圾及时清运出去,然后便进棚进行棚内打扫管理工作,基本一忙就是一整天。“党委政府对咱可真是照顾啊,安排咱来就是对咱的信任,我一定得把这份工作干好。园区里的活儿也不重,我干得非常顺心。而且咱们园区经常邀请青岛及平度等市级专家教授为大家授课,面对面交流樱桃西红柿的种植管理技术,还进大棚一对一指导我们,通过参加这几期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让我这个普通农民能学习和了解到这么多知识,感觉真是幸福着哩!”

为了对其施展进一步帮扶,包村干部积极对接民政办,上报其家庭情况,为其办理了整户低保,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解决了一大难题。有了政府低保兜底,王百三家的小日子再也不用愁了。此外,王百三家里有12亩土地,随着他年龄越来越大,没有能力自己再去经营了,于是村“两委”便帮助他将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大约1万元的租金收益,保证其一家的生活开销。

现在的王百三,通过政府志智帮扶后,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每天红红火火地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相信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不断能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用精益思路念好脱贫攻坚“产业经”——记贵州电网都匀贵定供电局驻村干部余焕江    下一篇 脱贫村的“三守”书记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