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让生活的空间充满芬芳——记羌圩乡健康村脱贫致富先锋卢绘芳

早春时节,大化羌圩乡健康村岩王屯的菌棒加工大棚中,一截截被电锯截成的木棒被几位女子用斧头奋力劈成小块,劈好的木块与一抓抓木屑一起被旁边的几名妇女娴熟地装进薄膜袋中,一个个菌棒简易包扎完成。这是大化驰名的晨飞专业合作社呈现笔者眼前的一幕。“这是硬度极高的金刚木,是灵芝栽培最好的原料。”一位身穿白色T恤,头戴遮阳帽的额头上浸着一颗颗汗珠的女子笑着介绍。她就是合作社的主人卢绘芳。说起为何发展食用菌和灵芝...

早春时节,大化羌圩乡健康村岩王屯的菌棒加工大棚中,一截截被电锯截成的木棒被几位女子用斧头奋力劈成小块,劈好的木块与一抓抓木屑一起被旁边的几名妇女娴熟地装进薄膜袋中,一个个菌棒简易包扎完成。这是大化驰名的晨飞专业合作社呈现笔者眼前的一幕。

“这是硬度极高的金刚木,是灵芝栽培最好的原料。”一位身穿白色T恤,头戴遮阳帽的额头上浸着一颗颗汗珠的女子笑着介绍。她就是合作社的主人卢绘芳。

说起为何发展食用菌和灵芝种植产业?卢绘芳说,这是她人生的蜕变之路。

一、蜕变之路

卢绘芳的人生经历了两次挫折:1999年父亲逝世后,在读完高中第一个学期的卢绘芳家庭困苦不堪。2010年春,她放下舍不得放下的笔,辍学到广东务工。近十年的辗转打磨,她当上佛山金威啤酒厂当文员,工薪开始稳定下来。然而,2009年下半年,老母亲突发脑梗,让在外务工的卢绘芳不得不返乡照顾母亲。高昂的医疗费让卢绘芳一下子穷得叮叮噹噹响。

“我要的不是这样的生活。”卢绘芳坚定地说。

2010年,经过无数次的比较选择之后,她决定发展食用菌产业。她看到家乡的坡坡岭岭,都长有美味的菌类,觉得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栽培有奔头。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的卢绘芳按照书中介绍的方式反复开展菌种培育实验,并在自家楼顶和闲置的房间内尝试平菇的培育与栽培。

“刚开始培育菌种的时候特别揪心,数次实验都没长出菌。”对挥之不去的失败阴云,卢绘芳很烦恼。

在外打工回家过年的丈夫龙江看到她为这些“枯枝烂草”折腾时,泼下一盆冷水:“等吃到你的蘑菇,可能头发白了都难实现。”

但卢绘芳始终没有退宿,她坚持每天埋头培育菌种,培养菌丝,查看菌丝生产情况,防范杂菌感染,坚持给菌棒淋水,控温……

乡亲们见她含辛茹苦,免费提供玉米芯、甘蔗渣等原料做菌棒。

2010年年底,卢绘芳培育的第一批食用菌终于冒头。

食用菌上市以后,卢绘芳每天挑上60-70斤,咬着牙关爬坡越坳,穿梭村村寨寨叫卖,一天要赶十多公里路程。虽然汗流浃背,腰酸腿痛肩辣,但栽培的食用菌生态环保味美,每斤能卖到5元以上,她的脸上出现了幸福的笑容。

人们臆想不到的是,2012年5月,卢绘芳丢下她苦心经营并迎来曙光的事业不干了,连踪影都不见了。

原来,卢绘芳自费到广西农科院微生物研究进修了。因技术问题,生产的时候,每个菌棒都要用手工封装,每天还要用酿酒的蒸馏锅给200个菌棒进行高温灭菌。蘑菇上市了,还要肩挑叫买,一天下来身体都要散架了。可是栽培的菌规模小,产量低,收入少,只能勉强维持一家5口人的生活。

这么做,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广阔的天地呀?另外,卢绘芳着眼商机无限的市场利润高的灵芝栽培,但无技术无从下手。

在广西农科院微生物研究,卢绘芳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含辛茹苦地经营亲戚转让在南宁苏卢农贸市场的一个卖鸡小商铺,解决学习生活费问题。

二、壮业惠民

2014年,学成归来的卢绘芳贷款3万元,在屋前空地盖起一个180平方米的钢棚,把栽培规模扩大到每年5000个菌棒。同时,在自家二楼设立菌种培育实验室。大多时间,卢绘芳沉浸在实验室里,俨然一位菌类培育专家。

“进出实验室,如果不穿戴好实验服、手套等设备,就会出现菌干瘪、生脓包等现象。”卢绘芳说。

经验来自实践。平时,卢绘芳积极利用微信群向区内外食用菌栽培专家咨询学习每个难题的解决办法。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她攻克了母种培育难问题,灵芝母种分离实验和活体嫁接实验研究也逐渐成熟。

这一年,卢绘芳实现年利润3万元。同时给乡亲们也带来了利益。她不再白白要乡亲们提供玉米芯等生态原料做菌棒,而是上门收购,同时到附近村屯收购优质金刚木作为食用菌和灵芝母棒,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2015年,卢绘芳采购了机械式封棒机、高压锅炉、送货车等器械,把生产模式推向了半机械化。在外务工的老公眼见卢绘芳创业艰辛而充满希望,决然回乡与她一道发展产业。在夫妻双双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卢绘芳一家顺利脱贫摘帽。

2016年,卢绘芳成立羌圩晨飞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扩建3个菌棚,吸纳乡亲们一起抱团发展。5户贫困户各利用5万小额信贷入股参与经营。

这样,一天可正常安排8人在合作社务工,忙的时候可安排15人,主要从事菌棒填充、菌菇采摘、菌肥搬运等工作,岩王屯卢有金、蓝宝宗、韦景干等贫困户不仅每年可拿到分红,每天到合作社务工还可拿到80元收入,平均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在卢绘芳的带领下,5户贫困户中已有4户顺利实现脱贫,剩余1户已列为今年预脱贫户。

健康村那草屯韦锋华是残疾特困户,卢绘芳了解情况后动员韦锋华到自己的合作社负责玉米芯、甘蔗渣等原料的收购运输工作,按每斤0.3元给予报酬,这样韦锋华每月可收入1500元。乡亲们对卢绘芳的做法十分称道。

2018年,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攻克了灵芝母种分离实验和活体嫁接技术难题,并攻克了灵芝活体嫁接、多层嫁接技术难题。她以每亩年租金600元租用村民土地7亩,扩建5个菌棚,扩大蘑菇和灵芝生产规模。并配套建设办公室、灭菌间、培育棚等功能室,推动栽培标准化。同时,坚持用玉米芯,甘蔗渣,杂木屑,秸秆等无公害农林下脚料为原辅料。力求新鲜干净,干燥无虫。坚持用山泉水为培养料配制用水,保障产品生态、环保、品质优越。

2018年9月,卢绘芳再次前往广西大学农业科学学院学习,这次学的是农产品销售、市场开发、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发展技能。之后,她畅通线上电商销售渠道,扩大线下批发零售规模,延伸种植产业链。目前,合作社生产的平菇、榆黄菇、香菇、黑灵芝、盆景灵芝等,畅销河池、南宁、百色等附近县市市场;黑灵芝、盆景灵芝已经跨江渡河销到了东北,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好评。

据统计,合作社年产食用菌3万余棒,实现利润21万元;出产药用灵芝800余斤干货,年利润8万余元;制售灵芝孢子粉,年实现利润近2万元。同时,变废为宝,利用废弃菌棒种植铁皮石斛2000多盆,年增收1万余元。

2018年,卢绘芳当选健康村村委委员,并受邀到区内外指导传授食用菌和灵芝栽培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灵芝女教授。卢绘芳有个心愿,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贫困山区群众一起发展壮大食用菌和灵芝种植产业。

“目前,我正在主攻桑黄菌培育。这个菌种只有东北栽培成功,广西还没有人栽培成功。我一定要取得成功。”卢绘芳自信地说,“我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技术成熟了,我会扩大生产规模。”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曾正超:用实力“焊接”梦想    下一篇 张伯礼院士两次落泪,触到了我们的泪点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